首页 理论教育 简笔不简:揭示简笔的真正含义

简笔不简:揭示简笔的真正含义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本例中虽然只用了一个“视”字,词义明白清晰,但只有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还原故事情境,才能准确把握住楚王当时复杂的心理。比如该例中,只要把握住楚王的“视”和“笑”,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时的用心,文中一“视”一“笑”的简笔描摹,可谓是意味无穷。

简笔不简:揭示简笔的真正含义

在初中叙事性文言文中,作者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个性鲜明,但作者用笔却是惜墨如金、要言不烦,往往一两个词稍稍带过。如果教师教学中仅以注释为依据,简单地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再来理解人物形象,那么感受文言文用笔的精炼就无从谈起。在教此类文言文时,教师可以从人物的表现入手,抓住一些描写上的“简笔”,引导学生运用“补白”的方式进行“情境还原”,在人物神态、语言、行动的表象中一探人物真实的心理。如《橘逾淮为枳》一文中,楚王为了侮辱齐国使者晏子,在晏子到来之前颇费周折地谋划一番,在晏子到来之后又把握住侮辱的时机,可惜经过与晏子的一番“舌战”,最后甘拜下风。这短短两百余字、以对话为主的文章,是如何将一个自作聪明、自讨没趣的楚王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呢?文中有两处描写颇有意味,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酒酣之时,“吏二缚一人诣王”,一番询问,官吏告知被缚之人是偷盗的齐人。此时,“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视”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看,看着。

师:晏子出使到楚国,照理来说是客人。可是楚国却在其酒酣之时绑着一个偷盗的齐国人经过,楚王还问晏子:是否齐国人善于偷盗?当时楚王可能是怎样看着晏子?

生:楚王是故意要让晏子难堪,当时他心里肯定很得意,他带着奸笑看着晏子。

生:楚王会表现出对齐人很不屑,为体现出自己的威严,他可能会略微斜着身子用凶狠的眼光看着晏子。

师:楚王想不想让晏子知道这是他故意设的圈套?他想不想让晏子发现他内心的喜悦?(www.xing528.com)

生:楚王虽然很得意,但他不想让晏子知道,他要装出很意外的样子,为了显示出王的尊严,所以他会面不改色、故作镇定。但是,他接下来问的问题却暴露出他的居心不良。所以我认为楚王的“视”应该是装成一本正经的样子看着晏子。

师:非常好!可惜在机智的晏子面前,他的伎俩并未得逞,当晏子反问楚王“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时,楚王“笑曰”。此处的“笑”表现了楚王怎样的心理?如果在“笑”的前面加个修饰词,你会加什么?

生:楚王偷鸡不着蚀把米,这里应该是尴尬地笑,可以加“尴尬”。

生:楚王身为一国之君,反被晏子嘲笑,他要找个台阶下,这里应该是自嘲地笑。

生:楚王表面在笑,内心却是痛苦万分,又一次被善于辞令的晏子击败,最后落得个自取其辱,所以应该是痛苦地笑。

文言实词中有许多词可以解释为“看”,如“视”“顾”“观”“见”“睨”“窥”等。这些文言实词有的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如“睨”“窥”等,有的从字面上看只是客观地表明事实。对于客观陈述的实词,虽然作者在写作时省略了其他修饰的词语,但结合语境、反复推敲,我们就能发现文字背后所蕴含着的人物情感或所反映出的人物心理。如本例中虽然只用了一个“视”字,词义明白清晰,但只有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还原故事情境,才能准确把握住楚王当时复杂的心理。同样,描写楚王“笑”的文字背后也隐藏着楚王复杂的心理活动。学习这些叙事性的文言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揣摩人物描写,还原情境,用“刻意补白”的方式还原事实,这对学生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来读出文言文的“味”是颇有意义的。比如该例中,只要把握住楚王的“视”和“笑”,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时的用心,文中一“视”一“笑”的简笔描摹,可谓是意味无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