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瀛海探经:权力左右科研,官本位成隐忧

瀛海探经:权力左右科研,官本位成隐忧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科技协会主席周光召在2005年8月与新疆老科技工作者座谈时,批评了科学界存在的官本位现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院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在国内的科研项目评审过程中,有很多潜规则,大家常常要去揣测领导的意图,而不是完全根据科研规律来办事。

瀛海探经:权力左右科研,官本位成隐忧

“现在有种奇怪的现象,当了官还要当院士,而评了院士能当更大的官。官员与院士有什么必然联系吗?”裘法祖反问。

裘法祖的一位好友是国内非常著名的医学专家,但他没有参加院士评选。“他觉得现在中国的院士头衔并不光荣,甚至引人误会,有些丢脸。”他说,“这种局面必须改,不然再过几年中国的科学界真要坏掉了。”

中国科技协会主席周光召在2005年8月与新疆老科技工作者座谈时,批评了科学界存在的官本位现象。一些老科技工作者提出:“一线科技工作者实际待遇无法落实,往往是担任了行政职务后才能真正享受到相关待遇。”因此,“大量科研工作者千方百计要混个官当当”,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也乐于给那些有成就的科技人员委以大大小小的官衔,似乎只有封官才能体现对科技工作者成绩和学识的肯定。

周光召说:“目前有许多人既做官又搞科研,严重影响科研事业发展。”

在2005年11月15日的“院士圆桌会议”上,周光召认为,现在把所有东西都分成等级,学术界也是如此。如院长、所长,以“长”来决定权威,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官本位的复制,是阻碍学术创新的因素。

“我非常赞同这一说法。科学界是个最要不得权威的领域。现在把院士抬得这么高,塑造成权威,对研究不利,对年轻人不利。”裘法祖说。(www.xing528.com)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院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在国内的科研项目评审过程中,有很多潜规则,大家常常要去揣测领导的意图,而不是完全根据科研规律来办事。“越小的项目就有越多的民主,而大的项目则常常不透明。评上院士当然对申报课题有好处,因为你也进入这样一个评审的圈子。”

“中国社会曾长期处在封建等级制度的禁锢之下,‘官本位’及排座次的思想仍然在各领域存在,包括学术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教授顾海兵这样对《瞭望东方周刊》评述。

他在2003年至2004年曾带领课题组对中国的院士制度做了专题研究,在与美、英、俄、法、日的院士制度进行对比研究后,顾海兵的结论是中国现行院士制度必须改革。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位院士这样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我们看一个院士怎么看,要看他选上院士之后是在第一线兢兢业业地工作,还是当官了,出名了,下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