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瀛海探经:从论文驱动转变为问题驱动

瀛海探经:从论文驱动转变为问题驱动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科学研究队伍,早在2011年我国研发投入占全球比重的13.1%,仅次于美国,照理应当进入“领跑”“举旗”的行列,而不该继续为“跻身”国际而感到满足。但这就要求转型,要求研究者争取“自我解放”,从论文驱动转化为问题驱动,从功利驱动拓展到求知欲驱动。积极参与乃至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也是促进中国科技转型的契机。

瀛海探经:从论文驱动转变为问题驱动

记者:目前,中国很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发达国家科学前沿和高技术领域仍占据明显领先优势,我国支撑产业升级、引领未来发展的科学技术储备亟待加强。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转型去驱动创新发展?

汪品先:中国要建成科学创新强国,避免“中等”发展陷阱,只有走转型之路。无论是研究者和研究课题,抑或研究途径,都有待转型。现在有很多人把科研等同于写论文,但学生写论文为了毕业,教师写论文是为了立项,研究者本人对这些问题缺乏兴趣,不知道这些论文有什么意义,也不关心究竟谁需要这些论文。

论文导向、评审驱动下的研究者,难以有宽阔的视野和宏大的胸怀。于是,研究课题小型化、研究组织分散化,成了学术界的主流,难以形成能在国际学术界“坐庄”“问鼎”的研究力量。

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科学研究队伍,早在2011年我国研发投入占全球比重的13.1%,仅次于美国,照理应当进入“领跑”“举旗”的行列,而不该继续为“跻身”国际而感到满足。但这就要求转型,要求研究者争取“自我解放”,从论文驱动转化为问题驱动,从功利驱动拓展到求知欲驱动。论文要写,功利要有,但研究者首先需要有对科学问题的求知欲,而不是首先考虑一项研究会带来多少奖金。

研究途径转型,转的是研究方法和学术思路。这里的关键在于承担着引领责任的学科带头人,只有他们改变思路和方法,才能带动学生和同事。这首先体现在学科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制定上,如果每个人想的都是“我的题目在哪里”,而不是寻找整体的科学突破口,那么这种“战略”“规划”可能比不订还坏,因为他们提前瓜分掉未来的经费。(www.xing528.com)

科研工作者不能只满足于跟风做些分散性的小课题,或在别人的刊物上发表几篇论文,我们要瞄准大目标,做大题目,解决大问题,做国际学术界的举旗者、领跑者。积极参与乃至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也是促进中国科技转型的契机。

还需要强调的是学术交流的转型。随着技术的发展,科学界要处理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和研究成果。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科学家跨学科的学术讨论和面对面的思想碰撞显得格外重要。与文艺演出不同,朗诵会式的单向宣读论文,走马灯式没有争论只有掌声的亮相,都已经不再流行,正在被互动的学术讨论会所替代。我国一些重形式、讲排场的“学会”依然盛行,相信在今后几年的“转型”浪潮冲击下,会被新形式的交流所代替。

饶毅:重大项目的决策常被误导,这也是一个大问题。由于科研项目管理不科学,各部委之间有很多重合的研究项目,导致浪费和低效。改进重大决策过程的方式之一,是建立一个高水平的、科学的咨询委员会,由各研究领域的顶尖科学家组成,他们不仅来自学术界,也来自工业界。这个委员会可以设在国务院,独立于部委利益而存在,类似于美国的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

在发达国家,有很多独立的研究机构,如德国的Max Planck研究所,美国的Howard Hughes医学研究所。这些研究所允许科学家尝试一些冒险的想法,从事长期项目。他们还有非政府或者慈善基金支持科学研究,如美国的Sloan基金会。这些独立机构激励竞争,形式多样,补充政府支持的研究项目,值得我们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