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院士制度改革:汪品先发出呼声

院士制度改革:汪品先发出呼声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在历年的两院院士增选中,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的呼声一直不断。汪品先觉得,首先需要改革的是院士推荐办法,减少推荐层级,增加透明度,使院士与候选人之间有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所以,他对改革的前景不甚乐观。

院士制度改革:汪品先发出呼声

200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公布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此项准则被外界称为中国科学院“十诫”,准则要求院士抵制科技界的腐败和违规行为。

“自律准则有些作用,但总是治标不治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士说。

事实上,在历年的两院院士增选中,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的呼声一直不断。“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沿用20世纪50年代的学部委员推选制度,而外界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汪品先说。

据介绍,在汪所在的地学部,每次开会,大家都对现行的制度问题有所讨论。“有些都已达成共识,方案也做了好几套,但不知为什么,最后总是不了了之。”

汪品先觉得,首先需要改革的是院士推荐办法,减少推荐层级,增加透明度,使院士与候选人之间有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他的这一看法与郑哲敏不谋而合。郑曾是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他回忆道,有时别人问钱老,你们在美国怎么选教授,他说:“就是大家坐下来,比一比大家都做了什么就行了。不像我们比那么多轮,看起来很公平,其实问题很多。”(www.xing528.com)

另一个在采访中几乎被所有人提及的话题,就是把院士头衔与物质利益脱钩,让它成为一种纯粹的荣誉,而从工资层面,厘清科技工作者的待遇。

相对而言,顾海兵在他的报告中所提出的结论比较极端,顾海兵认为最优对策是从现在开始,不再增选院士,使院士逐步减少直至消失;将现有院士全部改称为“中国科学学会会员”“中国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医学学会员”;学会及其会员独立于中国科学院;学会除了内部的交流与活动之外,一是为政府与社会提供咨询,二是资助青年研究人员、主持科研颁奖仪式。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老王觉得,院士制度的问题不是孤立的,与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规则不甚明确,名重于实,人们的心态比较浮躁有关。另一方面,中国人固有的文化陋习,如拉帮结派,官本位等在这一制度里也有体现。所以,他对改革的前景不甚乐观。

“随着社会逐渐成熟,到我们下一代也许会好一点,他们比我们聪明,会想出好办法来,毕竟不真实的东西总不会长久。”郑哲敏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