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延安大学历史系学术论文集《而立集》成果

延安大学历史系学术论文集《而立集》成果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基础上,政和三年修成《政和五礼新仪》,宋徽宗亲自为之作序。下文详细分析宋徽宗如何决定《政和五礼新仪》嘉礼结构的最终形成。宋徽宗之“亲成之论”实在牵强,而《政和五礼新仪》正是遵照他的旨意升婚礼于冠礼之前。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政和五礼新仪》把朝会、朝仪等均列为宾礼。因此,册命诸王大臣仪在《政和五礼新仪》中由以往的嘉礼移至军礼中。故《开元礼》和《开宝通礼》嘉礼中未列脤膰之礼。

延安大学历史系学术论文集《而立集》成果

北宋大观初年,尚书省下设议礼局编修礼制。大观三年完成《吉礼》231卷、《祭服制度》16卷,政和元年续修477卷[3]卷九八《礼志一》,2423。在此基础上,政和三年修成《政和五礼新仪》,宋徽宗亲自为之作序。宋徽宗在序文中先阐述礼的功能并对先王用礼“成教化、移风俗”表达了“深所慕之”之情[4]原序,2,在序文结尾论述曰:

今天下去周千有余岁,道之不明未有疏于此时也;世染污俗,冒上无等,未有甚于此时也。朕因今之俗,仿古之政,以道损益而用之,推而行之。由乎百世之后,奋乎百世之上,等百世之王,若合符契,其归一揆,所谓百世而继周者也。虽其法其制未颁天下,朕将礼刑并用,俟之以庆赏刑威,遹观厥成焉。[4]原序,3

宋徽宗认为北宋后期已处于“道不明”“世染俗”的境地,故希望仿照周代之王政,制定出一部继承周代制度的礼典,并通过礼刑并用,借助赏罚俱行的方式,达到治理天下之目的。因此,这部礼典在编修上完全遵照宋徽宗的意图,不仅依照《周礼》之五礼分类,而且极为牵强地解读《周礼》。下文详细分析宋徽宗如何决定《政和五礼新仪》嘉礼结构的最终形成。

1.升婚礼于冠礼之前

大观二年,议礼局向徽宗进呈冠礼。是年十二月十七日徽宗御笔如下:

因嘉礼以观万民,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自本而观,昏以亲之,冠以成之,先昏而后冠也。考于《仪礼》,以嘉为五礼之首,以冠居昏礼之上,殆失周王制礼后先之次,则知《仪礼》乃诸儒之论,非先王之典。后世因之,源流并革,本数末度,乱伦失序,不足取法。今有司以礼来上,先冠后昏,习非成误,失礼之意。其昏者,人道之始;冠者,人道之成,亲之而后成之,事之序也。可依周制改正,余依所奏。[4]卷首,8

宋徽宗把《周礼》中“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理解为:婚为亲男女、冠为成男女,认为先有婚礼,后有冠礼;并指出后世“先冠后婚”是“乱伦失序”“失礼之意”。按照我们常识性理解,个体一生自然是先有成人冠笄之礼,再行婚嫁礼。宋徽宗之“亲成之论”实在牵强,而《政和五礼新仪》正是遵照他的旨意升婚礼于冠礼之前。南宋学者及礼官在编订礼典时并未采纳,如朱熹撰《朱子家礼》依然置冠礼于婚礼之前。

2.朝会列于宾礼

大观四年四月,议礼局针对修订礼典的体例问题上奏:“宾礼据《周礼·春官》,以朝、宗、觐、遇、会、同、问、视为宾礼,盖以古者天子之于诸侯,有不纯臣之义。故其来也,以宾礼待之。开元及开宝,唯以蕃国使朝见为宾礼,自大朝会以下,并于嘉礼修入。”议礼局官员认为,古代天子之于诸侯,并非等同于君臣关系,故诸侯朝见天子,以宾礼待之。故《开元礼》和宋初《开宝通礼》仅对藩国使者朝见用宾礼,而大朝会之类作为嘉礼。徽宗却有不同看法:(www.xing528.com)

宾礼,《鹿鸣》之诗,以燕群臣。而其诗曰“以燕乐嘉宾之心”,盖方其燕乐,则群臣亦谓之宾,非特诸侯也。王尊宾卑,君为主而尊,臣为宾而卑,此宾主尊卑之义辨矣。今虽不封建诸侯,宾礼岂可废缺?自罢侯置守,守臣亦古诸侯也。其赴阙来朝,被召奏事之类,则朝、觐、会、遇之礼,岂可废乎?唐不知此而移于嘉礼,非先王制礼之意。可依《周礼》参详,去取修立。[4]卷首,17

徽宗引用《诗经》中“燕乐嘉宾”,认为群臣也是宾,并非特指诸侯。在徽宗看来,自秦废封建置郡守以来,守臣便相当于古代诸侯,他们上朝奏事应该用宾礼,《开元礼》把朝会礼列为嘉礼是违背了先王制礼的本意。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政和五礼新仪》把朝会、朝仪等均列为宾礼。

3.册命诸王大臣移入军礼

在修编军礼时,议礼局上奏指出,《周礼》中军礼有大封之礼,自秦代置郡县之后,其礼不存。《开元礼》和《开宝通礼》虽然保留了大封礼,但是册拜诸王公仪是放在嘉礼中编入[4]卷首,17。宋徽宗对此回复:“至如大封,今有五等封爵,然无合众之事,在所去取。礼缘人情,因情立制,古有今无,则不必胶古;古无今有,则自我有作,唯当而已。”[4]卷首,18按照徽宗的理解,宋代尽管没有《周礼》中分封疆域时聚合民众一事,但是还有五等封爵;封爵就是大封之礼,应该列为军礼。因此,册命诸王大臣仪在《政和五礼新仪》中由以往的嘉礼移至军礼中。

4.增加宴饮礼和脤膰礼

大观四年议礼局的上奏中,还对如何编订嘉礼请示宋徽宗:“嘉礼除依《周礼》合编外,有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有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古者饮食、燕飨之礼,其事不同,行之或在路寝、或在祖庙,今朝廷所行,均谓之燕礼。又有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说者谓兄弟同姓之国也,异姓婚姻甥舅之国也。今虽有赐胙之礼,祀事既毕,止及群臣,其仪已具吉礼。婚姻甥舅,置第京师,非如昔时裂土受封。开元及开宝定礼,并无上件仪注。右伏乞断自圣裁,降本局遵依编修,取进止。”[4]卷首,17议礼局官员指出宋代朝廷对饮食、飨燕不做区分,均谓之燕礼;宋代有赐胙之礼,祭祀后赐予群臣,故列为吉礼;脤膰之礼本适用于同姓之国,宋代皇室及外戚虽在京师安置府邸,然而并未裂土受封。故《开元礼》和《开宝通礼》嘉礼中未列脤膰之礼。徽宗对此做出裁断:

嘉礼饮食以亲宗族兄弟,今宗室亲王,皆有岁时生饩酒食之赐是也。脤膰以亲兄弟之国,今兄弟虽不之国,祭而受福,岂可不与兄弟共之?有司自当参酌时事,考循古意,以立礼制。[4]卷首,18

徽宗认为宋代宗室亲王在岁时都参加赐宴,这就是古代饮食之礼,应予制定相应礼仪;宋代宗室亲王尽管没有分封侯国,但是古代脤膰之礼还应保留。总之,宋徽宗直接决定了《政和五礼新仪》嘉礼的内容结构:其一,升婚礼于冠礼之前;其二,朝会礼从《开元礼》中的嘉礼移至宾礼;其三,册封诸王公大臣由《开元礼》中的嘉礼移至军礼;其四,嘉礼中增加宴饮和脤膰。这些变动多为宋徽宗不切实际地搬抄《周礼》所导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