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铁良南下:延安大学历史系学术论文集

铁良南下:延安大学历史系学术论文集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铁良南下在表面上的导火线是江南制造局的迁移问题。⑤但这其实只是清廷的借口,铁良南下的真正原因乃在于日俄战争影响下的练兵筹款问题。⑦这道密谕真是将朝廷的为难和委屈及其对各省督抚的恐吓与哀求尽数表露无遗,它才是铁良南下的真实导火线。当然,同样作为满人中的能臣,刚毅南下是久经考验之后的轻车熟路,铁良南下却是一次新的历练,其后的快速升迁也证明他经得起这次全新的考验。

铁良南下:延安大学历史系学术论文集

铁良南下在表面上的导火线江南制造局的迁移问题。江南制造局的迁移问题也是由来已久,李鸿章、英翰、裕禄、曾国荃和荣禄均有所论列。光绪二十九年,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旧事重提,次年自京回任湖北之后,又与当时的两江总督魏光焘会筹移建新厂办法。甲辰年四月,他们递上奏折,六月壬子日,清廷忽然颁下谕旨说:“著派铁良前往各该处详细考求,通盘筹划,据实覆奏。”但这其实只是清廷的借口,铁良南下的真正原因乃在于日俄战争影响下的练兵筹款问题。日俄冲突,以大清的龙兴之地作为战场,又迫近京畿重地,这给清廷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盛宣怀派驻京师眼线当时就注意道:“慈圣于练兵一事非常着意,因筹款事几至寝食皆废。”为什么慈禧会“寝食皆废”?因为自庚子国变以后,为了应付巨额赔款,清廷早就督促并放任各省督抚因时制宜就地筹款了,基本丧失了对各省财政乃至局所行政双重扩张的控制能力,所得解京款项之多少不仅依赖于各省督抚的征税能力,还要寄望于他们的私人忠诚。事实上,恰在光绪三十年五月末的时候,清廷已特颁一道密旨说:

“自日俄开衅,中国势处两难,将来两国战事定后,一切因应,必多棘手。现在各省空虚,西北边防,尤关紧要,近畿一带,非有数支劲旅,难期巩固。……惟军制以整齐为要,练兵尤以筹饷为先。数月以来,叠经谕令各直省通力合作,现虽陆续奏到,除安徽每年认解十万,其余各省虽有报解,不无敷衍之处,一切积弊,多未认真剔除。现在宵旰焦劳,难安寝馈,叠经降旨却进献,裁冗员。岂宫廷服御之用可减,外省浮靡之费独不可节乎?岂内府奉御之官可裁,局所浮滥之员独不可去乎?总由各督抚未能深悉朝廷用意所在,狃于积习不免瞻徇情面,仍蹈因循。若谓以近畿练兵,无关各省休戚,意存膜视,该督抚身为大臣,谅亦不敢出此。兹特将此次练兵关系之重,密为宣示。……经此密切晓谕之后,傥竟视为具文,仍前敷衍,一奏塞责,恐该督抚难当此重咎也。将此密谕知之。”

这道密谕真是将朝廷的为难和委屈及其对各省督抚的恐吓与哀求尽数表露无遗,它才是铁良南下的真实导火线。早在五月初,朝廷已明发上谕要整顿内务府,节省宫廷用度,这是在为天下人自做表率,也为朝廷责备各省督抚提供了道德理由。事实上,派遣铁良南下的谕旨不仅相隔这道密旨不过几天时间,而且紧接着考察江南制造局的事由之后的那几句话更是关键:“并著顺道将各该省进出款项,各司库局所利弊逐一查明,并行具奏。所有随带司员均毋庸驰驿,著户部酌给往返川资,不准地方供应。该侍郎务须破除情面,实力办理以副委任。”这意味着朝廷对督抚的不信任,知道他们必然敷衍塞责,只能派遣亲信大臣核查整顿了,为此甚至不惜让钦差大臣自备干粮,生怕受到地方官员的殷勤招待,以致难以“破除情面”了。因此,从朝廷的角度来看,铁良南下的迫切需要是为了练兵而来筹款的,但也明确带有整顿地方财政和局所行政的长远规划的意图。(www.xing528.com)

那么,为什么派遣的是铁良呢?铁良,姓穆尔察氏,字宝臣,满洲镶白旗人,生于同治癸亥年(1863),都说他“少孤贫”,“曾因家中断炊,其母令挟仅存之旧砚三方出外售卖,终日未得一钱,母子及其妹竟枵腹终日”。铁良一生均未能忘怀此事,直到1921年他仍写联感慨:“惟期后辈知书益,莫忘当年卖砚难。”冯恕在为铁良写的墓志铭中曾有一段1904年前的履历表:“家寠艰,遂弃举子业,究心经世之学,尤致力治赋、治军二者,纵横贯穿,巨细靡遗。意谓救国贫弱,舍是末由也。乃以笔贴式,官工部,考充神机营写官,兼海军委员,补本部主事,升员外,调户部银库员外,擢通政参议、大理少卿、内阁学士、户部侍郎。”从这段履历表中,我们可知铁良是凭真才实学一步一个脚印升迁上来的。但这段履历表没有提及铁良曾任过荣禄的幕僚,1903年时以户部右侍郎的身份参与新设的练兵处襄办,旋改为兵部左侍郎,他南下时的官职即为兵部左侍郎。以后他仍在兵部和户部之间来回调换了好几次,这或者就是“尤致力治赋治军”的效果之一吧。铁良与锡良、瑞良齐名,号称满族大臣中的“三良”。但他远非在满人中受到欢迎,熟悉他的汉人也相当推重他。一向以苛评他人著称的辜鸿铭对铁良推崇备至,认为他“是精神的独眼巨人——是一种‘真正的力量’,一种公正的力量”康有为也曾私下给梁启超写信说道:“铁良(何不设法用之)则吾见汪大燮、孙宝琦皆极称之,以为满人第一,且有心于上,最有才魄,诚可深结。”受铁良器重的一位汉人部下几十年后回忆他时,仍不断称誉他“为人很勤恳谨慎”“记忆力过人,条理也很清楚”“为人谦抑”“一向老成持重”。回忆之时已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了,不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且在普遍指责清廷腐朽的时代风气下,李炳之怀念铁良时的深情不仅可信,而且感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铁良不比己亥年南下的刚毅,曾在山西、直隶、云南、江苏、广东等地历任多年,从布政使到巡抚然后再升部院大臣,他之南下已是军机大臣和协办大学士的身份了,但是,铁良出身贫寒,有实才苦干之精神,且老成持重,作为满人大臣,代表中央巡查地方,经过庚子国变之后,这已是硕果仅存的上佳人选了。当然,同样作为满人中的能臣,刚毅南下是久经考验之后的轻车熟路,铁良南下却是一次新的历练,其后的快速升迁也证明他经得起这次全新的考验。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刚毅还是铁良,虽是满人,但并非亲贵,代表朝廷南下巡查外省(特别是东南财赋重地),很容易落得一个“搜刮”或“聚敛”的名声;而载沣赴德、载振游英、那桐使日,乃至后来载泽领衔的政治考察,这证明能干之臣和亲贵大臣之间还是有差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