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赋役与财赋(遂宁县志校注)

赋役与财赋(遂宁县志校注)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遂宁财赋,处胜国极盛之时,亦不过七千七百有奇耳[1]。[5]赋役,赋税和徭役的合称。中国古代,赋初指兵赋。春秋后期,各国逐渐从田亩征赋,赋和税渐趋混合。秦汉以后,赋指按户口征收的税,徭役则另行征发,赋和役始有明显区别。明代以后,将按户口征发的徭役折征银两,把丁税并入田赋,至清则以赋役为田租的专称。[2]站夫,驿站的役夫。论曰:赋役旧额,立石仪门[1],既详言之矣,兹特志其新额耳。

赋役与财赋(遂宁县志校注)

遂宁财赋,处胜国极盛之时,亦不过七千七百有奇耳[1]。兵燹之余,野鲜盖藏[2],泽有哀鸿,年来招徕生聚,每厘当事之蒿目矣。然克除繁苛之役,止赋维正之供[3],则近悦远来之先声也[4]。志赋役[5]

[1]奇,读jī。

[2]鲜(xiǎn),少。

[3]正,正税。

[4]近悦远来,“近者悦远者来”的缩语。

[5]赋役,赋税和徭役的合称。中国古代,赋初指兵赋。春秋后期,各国逐渐从田亩征赋,赋和税渐趋混合。秦汉以后,赋指按户口征收的税,徭役则另行征发,赋和役始有明显区别。明代以后,将按户口征发的徭役折征银两,把丁税并入田赋,至清则以赋役为田租的专称。

明初,分里、分甲。其某里、某甲之人民、土地,占据一方,不许参错。至万历元年(1573),行丈量法,以清漏匿荒埛(原本作“坍”)[1],造鱼鳞图册[2],维时官吏贤明[3],百弊不作。水田、陆地分上、中、下起科。其上上,每百丈载粮二升二合[4]。每粮一升,征折银一分三厘。递而降至下者,每百丈不过数合已矣。至于不起科之处[5],有四焉:城中及四关街房地基,一也;山林、冈阜之地,即使可种豌豆、荞麦,亦无钱粮,二也;江壖、河坡、茅坝[6],即偶种大麦,而水发无常,三也;秩祀、学宫、神庙、地基,四也寺观在纳粮地者不在此例。今虽尚未清理,将来分土授民。此法为圣人之政,不可易矣。

[1]荒埛(jiōng),荒郊,远郊。

[2]鱼鳞图册,像鱼鳞一样的图册。

[3]维时,斯时,当时。

[4]合(gě),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一升的十分之一。

[5]科,征税。

[6]壖(ruán),同“堧”,岸边地。

大清初,遂宁县田地一顷四十一亩九分零,人丁二丁九斗八升零,征地丁银六两四钱三厘零。康熙丁卯岁(1687),巡抚姚缔虞加增田地二顷三十亩九分零[1],人丁三丁一升零,增征地丁银六两三钱二分零,学田四分二厘五毫,学租谷二斗五升五合。

[1]姚缔虞(?-1688),字历升,湖广黄陂人,清朝大臣。顺治十五年进士,授四川成都府推官,二十四年,授四川巡抚,有政绩官声,二十七年,卒官,赐祭葬。(www.xing528.com)

遂宁旧无协济中江之例[1]甲寅岁(1674),吴三桂据蜀,中江人戴蛮从逆,倡议遂宁等县协济站夫[2],每岁约费千金,民甚苦之。迨庚申(1680)岁[3]王师恢复[4],刘藩司狃于陋弊[5],仍令协济,而劳民更甚。乡绅张封公恺切言之[6],乃暂止。后复照粮派协,民犹以为苦也。己巳岁(1689),新抚军噶公、提督吴公莅蜀,咨询民间利弊于张封公。封公指陈私派(原本作“弧”)累民与驿站协济之苦。具言蜀道有二南路,由广元至汉州八百二十里,险峻盘纡之处甚多,改复中路,自剑州达汉州六百二十里,止剑阁六十里崎岖,余俱坦途。且捷程途四站,往来称便,又岁省公家二千五十余两之费。抚军噶公具疏奏闻,上嘉纳之[7]。自此遂宁等县无协济之累矣。

[1]中江,今四川德阳中江县。

[2]站夫,驿站的役夫。此名始于元代。

[3]迨,及,到。

[4]王师恢复,指清军打败吴三桂,收复四川。

[5]狃(niǔ),因袭,拘泥,习以为常。

[6]恺,通“剀”,恺切,犹言恳切。

[7]上嘉纳之,皇上认为对而采纳了他的意见。上,特指康熙。

论曰:赋役旧额,立石仪门[1],既详言之矣,兹特志其新额耳。额仅十有二两,而杂派(原本作“弧”)则百倍焉,其中惟站夫交际、管月为甚苦,今幸中丞噶公去之矣。辟旷土[2],缓丈量,使人得尽地之利,以赡其衣食[3],则称乐土矣。游子悲故乡,人情大抵然也,况又有乐土之动其归思哉[4]!招徕之术[5],在此不在彼。

[1]仪门,旧时官衙、府第的大门之内的门,也指官署的旁门。

[2]辟旷土,开垦荒地。

[3]赡,供给。

[4]思(sì),思绪。

[5]招徕,招之使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