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环境心理学应用

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环境心理学应用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心理学从总体上既肯定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又十分重视作为使用者的人的个性对环境设计提出的要求,提倡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

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环境心理学应用

1.环境理学的含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环境心理学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的人们的心理倾向,结合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着重研究下列问题:环境和行为的关系,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环境和空间的利用,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2.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设计的基础。

下面列举几种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总是力求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

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每类距离,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和远方相。当然因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的不同,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的情况也见之于就餐时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如图1-19所示。

图1-19 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www.xing528.com)

在火车站和地铁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如图1-20所示。

图1-20 人们的“依托”感

4)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可以观察到,紧急情况下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的几个急速跑动的人,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下语言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下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更需予以高度重视。

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3.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心理学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面极广,暂且列举下述几点。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在大型商场中,顾客的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一游览一休闲一获取信息一得到服务等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比较挑选,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与茶座、游乐、托儿服务等集于一体的商场应运而生。

2)环境认知模式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从环境中接受初始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做出相应行为反应判断的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的。对人们认知环境模式的了解,结合对心理行为模式种种表现的理解,能够使设计者在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彩的时候,拥有比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更为深刻的提示。

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心理学从总体上既肯定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又十分重视作为使用者的人的个性对环境设计提出的要求,提倡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对个性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和意义上的制约,在设计中辩证地掌握合理的分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