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美术研究-美术考古与古代绘画史(第24辑)

中国美术研究-美术考古与古代绘画史(第24辑)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数离主尊佛较近,少数离主尊佛较远。第一段:十六国时期十六国时期化生像均为童子类,本文计搜集到5例,分别出现在西秦时期炳灵寺石窟、北凉时期敦煌莫高窟与天梯山石窟。墓室壁画1例,出现在北燕集安长川一号高句丽墓中。南北朝晚期至隋代出现的化生像有佛类15例、地天类15例、飞天类20例、童子类5例。地天类化生像主要出现在佛座上,莲形均为盛开覆莲。

中国美术研究-美术考古与古代绘画史(第24辑)

本期化生像表现丰富,涉及文中所列每一种类型。总体表现为:a、分布位置多样。多数离主尊佛较近,少数离主尊佛较远。b、身形变化多样。有从莲花中仅露头部的,有露半身的,也有露出全身的。c、化生像所出莲花花形多样。d、化生像多数有头光,少数没有头光。

具体变化可细分为三段。

第一段: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时期化生像均为童子类,本文计搜集到5例,分别出现在西秦时期炳灵寺石窟、北凉时期敦煌莫高窟与天梯山石窟。墓室壁画1例,出现在北燕集安长川一号高句丽墓中。由于这一时期发现的石窟遗存和佛教艺术图像并不丰富,因此按比例来讲不能算少。化生像所出莲形有三种:简单椭圆形莲、浑圆三瓣形莲与卷草纹莲。

具体来看:炳灵寺第169窟化生像位于北壁无量寿佛背光处,炳灵寺佛爷台出现在主尊说法佛头光两侧上部,高句丽墓室壁画中的化生像出现在天人两侧,离主尊佛都较近,且都只露出头部,有圆形头光。天梯山石窟化生像出现在第4窟和第18窟中心柱主尊佛龛的装饰带上,裸露的半身上有飞扬的彩带,头上有圆形头光。总之,这几例化生像均从莲花中露出头部或半身,面部特征为童子形,有圆形头光,离主尊佛较近。

第二段:北朝早期、中期

第二段实际上只有北朝出现了化生像。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中没有发现这一时期南朝的化生像。北朝早期指的是北魏,中期指西魏、东魏,期间出现佛类化生像30例,菩萨类化生像9例,天龙八部中的地天类7例、飞天类64例、阿修罗类1例,佛弟子类1例,童子类化生像消失不见。(www.xing528.com)

佛类化生像出现位置有浮雕佛塔受花处、千佛图中和主尊像的光背处。身形为露头部或半身,身下莲形有变异莲、紧致莲苞、简单椭圆形莲、三瓣莲、盛开莲等。菩萨类化生像主要出现位置为龛楣上侧及两角。身形有露头部的、露半身的,还有表现从露出头部到露出半身这样一个逐步变化过程的。身下莲形有紧致莲苞、盛开覆莲等。飞天类化生像出现位置有佛龛龛楣、胁侍菩萨头光上部、虚空中、主尊佛身光处等,出现位置不固定,身形表现多样。莲形变化有盛开莲、紧致莲苞、团莲等。此期地神类化生像位置固定在主尊佛座下,所出莲形均为盛开覆莲。阿修罗出现在浮雕佛塔受花处,莲形为卷草纹变异莲。佛弟子类化生像出现在主尊佛龛两侧,莲形为长茎忍冬纹变异莲。

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的化生像的表现为:a、除童子类化生像消失外,其他类型都有。b、不同身份化生像分布位置固定。c、化生像均只露出头部或是半身。d、化生者所出莲形变化多样。

第三段:南北朝晚期至隋代

南北朝晚期指的是南朝梁和北朝的北齐、北周。南北朝晚期至隋代出现的化生像有佛类15例、地天类15例、飞天类20例、童子类5例。

佛类化生像延续北朝早、中期的表现方式,出现在千佛之中与主尊佛的光背之中,莲形有三瓣莲与盛开莲。飞天类化生像主要分布在佛龛龛楣与佛像光背处,莲形为盛开莲。地天类化生像主要出现在佛座上,莲形均为盛开覆莲。童子类化生像出现位置为经变图中的七宝池内,以群体、露全身的形式出现。最具特色的是包裹化生童子的莲花为透明状,这种莲形以前从未出现过。

南北朝晚期至隋代化生像表现为:a、只剩下佛类、飞天类、地天类、童子类,其他类型不见。b、佛类、飞天类、地天类化生像只露出头部或半身,童子类化生像露出全身。c、佛类、飞天类、地天类化生像出现位置在主尊佛像的周围,童子类出现在七宝池中。d、佛类、飞天类、地天类化生像基本都有头光,童子类化生像没有头光。e、佛类、飞天类、地天类化生像身下莲形多样,童子类化生像所出花形仅为莲花,且以透明形式出现,从外面可以看见里面童子的状态。所以,这一时间段,童子类化生像表现最为特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