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圣卡塔尔多公墓,后现代主义建筑二十讲

圣卡塔尔多公墓,后现代主义建筑二十讲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摩德纳圣卡塔尔多公墓的加建工程始于1971年,完成于1978年。这种维度上的联系表示了死亡和纪念的意义。对中国设计师来说,圣卡塔尔多公墓的设计令人惊讶!——这恰与后现代时期追求市民生活精致场景的总体趣味相一致,也与罗西自己所说的“墓地是死者的城市”这一观念相匹配。

圣卡塔尔多公墓,后现代主义建筑二十讲

摩德纳圣卡塔尔多公墓的加建工程始于1971年,完成于1978年。在罗西的自传中,他描述了一桩发生在1971年的汽车事故,他把这作为他一生的转折点,他的年轻时代的结束,并且给了他设计摩德纳圣卡塔尔多墓地的灵感——正是在医院里康复的时候,他开始考虑城市作为生者的住所,而墓地则是死者的城市。(图6-10/6-11/6-12/6-13/6-14/6-15/6-16/6-17/6-18/6-19/6-20)

公墓对于城市的意义当然不应该是一座普通的建筑,按照罗西的分类,应该属于“主要元素”。它应该是严肃安静且具有很强的纪念性与特殊性。于是我们看到罗西是这样塑造整个公墓的形态的:步入公墓,几何化的场地布置、以混凝土为主体的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立面开洞和细节的处理,甚至是植被的种植,处处都体现着设计者的冷静与克制,似乎在坚持某种决不表达任何个人情绪的设计立场。

公墓中的主体建筑是一个开着矩形洞的土红色立方体。开洞只有两种:底层长方形、其上各层为正方形。墙身除了檐口部位之外没有任何的线角,光滑平整。进入室内可以发现外部混凝土表皮由裸露在外的钢框架支撑,同建筑的外部一样,没有任何多余装饰。显然罗西是在借助建筑形体的完整与纯粹、建筑细节的理性与克制来诠释公墓这样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对于现代城市的意义——公墓应为浮躁的现代人群提供一个深沉严肃的空间环境,人们身处其中既可以缅怀死者,又能深刻地反省自己的内心,检讨自己的世俗生活

(www.xing528.com)

图6-10/6-11/6-12/6-13/6-14/6-15/6-16/6-17/6-18/6-19/6-20 圣卡塔尔多公墓视觉效果和空间体验都与中国人常见的墓地形式有很大不同,阿尔多·罗西创造了一种俗世中的神圣与崇高

骨灰安放场所位于形成矩形的围合连续建筑体区域的中央部位;骨灰安放场所以一条脊骨组织,由脊骨向周边扩散开来,脊骨终点有一个转换枢纽建筑,转换枢纽建筑的两翼稍微有围合的趋势。在这个脊的任意一个端头,都有一个几何元素,在一端为一个圆柱体,在另一端为一个圆锥体。在地面以下,圆锥体是普通的坟墓,而圆柱体是那些战争中的牺牲者和从老公墓迁来的死者的安息场所。这两个纪念性的元素通过骨骼学的安排,在骨灰安放场所这条轴线上联系起来。这种维度上的联系表示了死亡和纪念的意义。

对中国设计师来说,圣卡塔尔多公墓的设计令人惊讶!整个场景的远观效果很像是一排排巨大的库房或谷仓,既无东方墓地的世俗性,也不似典型西方墓地的宗教性。虽然罗西自己以及各种评论家们均未过多地着墨于这种几何形体的来源,及其与崇高神圣感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等,我们还是能从其造型中看到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师艾蒂安-路易·布雷(Étienne-Louis Boullée,见附录6)的影子。布雷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摆脱权威,追求理性、自由与崇高的时代,或许正是借用了这种抽象的、具象征意义的几何形态,阿尔多·罗西才能创造出一种非宗教的神秘感、神圣感和崇高感。——这恰与后现代时期追求市民生活精致场景的总体趣味相一致,也与罗西自己所说的“墓地是死者的城市”这一观念相匹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