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我国园林绿化现状分析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我国园林绿化现状分析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园林绿化常用的植物种类并不多,大多局限于观赏价值较高、人工栽培的所谓“园林植物”。将园林植物的配置模拟成自然生态群落,充分考虑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生态交互性,兼顾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克服以人的暂时需求为中心的片面思想,避免因植物搭配不当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兼顾野生动物的栖息和保育问题,这就是植物配置的全面生态观。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我国园林绿化现状分析

植物造景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的质量,还可以带来美的体验和感受。植物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植物造景对于园林艺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些年来,很多地方的旅游局和国土局开始构建森林公园,通过这种方式一来保护植物群落,维护植物多样性,改善当地生活环境质量,净化空气。虽然意识提高了,但是在植物使用上,与国外相比,在栽植设计的效果、科学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植物缺乏多样性和稳定性

我国曾被英国人称为“园林之母”,地跨五个气候带,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植物除具有观花、观叶、观果、闻香和明显的季相变化等丰富的景观价值外,还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多种功能。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园林绿化常用的植物种类并不多,大多局限于观赏价值较高、人工栽培的所谓“园林植物”。植物配置和造景也多注重景观欣赏效果,对野生植物的资源调查和引种驯化研究的很少。已开发并应用的乡土植物种类很有限,长期以来重视景观视觉效果忽视生态效益,在绿地建设过程中常把自然生长稳定的野生乡土植物视为杂木杂草而斩尽杀绝,缺乏植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再加上人们对生态园林的认识不足,造成植物配置单调的现象,大部分城市植物种类和配置形式出现了趋同的倾向,缺乏自己的风格和地方特色。

事实上,在自然植物群落中,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是随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而增强的,因此,在植物配置中应该加强对野生植物的资源调查和引种驯化试验研究,提倡大胆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资源,科学谨慎地适当引用外来植物,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配置。这样,既可丰富当地造景植物种类及植物景观。又能保证单个物种持续稳定地生存,还可体现乡土气息,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

(二)植物配置的生态观具有片面性

近年来,虽然生态园林的理念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园林设计中,但往往只停留在改善城市温度、湿度、光照、吸收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气、减低噪声、减低风速、防滞尘埃、吸收有害气体、杀死病菌等方面,没有考虑动物的介入问题和城市的物质与能量循环问题,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要真正体现当代植物配置的生态理念,就必须树立全面的生态观来指导植物配置。

植物是一种具有生命发展空间的物体,自然界往往以植物群落的形式出现,形成丛林、草甸、湿地等植物景观,无论哪种植物景观,自然植物群落都是可以容纳众多野生生物繁衍生息的重要场所。将园林植物的配置模拟成自然生态群落,充分考虑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生态交互性,兼顾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克服以人的暂时需求为中心的片面思想,避免因植物搭配不当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兼顾野生动物的栖息和保育问题,这就是植物配置的全面生态观。只有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面生态理念运用到植物配置中,才能有利于发挥持久的生态效益、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绿化景观才更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在充分考虑景观效益的基础上,应以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平衡及物种多样性为最终目标。坚持植物种类乡土化的前提下,还要努力做到植物种类的多样化。不仅增加观赏植物的种类和品种,也要尽量保护和利用原有野生植物,还要增加野生动物喜欢栖息和食用的植物种类,营造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创造植物、动物(人类)及微生物和谐共生的人工生态植物群落,提高野生动植物在城市中的数量和种类,保护更多的物种,以此来保护自然,增加人们欣赏和接触自然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例如,在森林公园里一般不设宽阔的水泥马路,很多地方还以桥或块石、木板踏步代替路,一方面是防止汽车入内干扰野生动物生活,另一方面是不隔断土壤,保持土壤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保证根系及微生物活动的畅通无阻,从而也就保证了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还不打破森林环境的自然气息,朴素、和谐、环保、美观,这就是全面生态观的一种体现(图1-37~图1-38)。

图1-37 景观园路

(www.xing528.com)

图1-38 “红飘带”景观

(三)植物配置设计密度不适宜

许多园林绿地植物配置密度出现过大或过小现象。过大,不仅不利于植物正常生长,成龄后难以形成完美的树形,移植也不易成活,造成植物资源的浪费;过小,达不到一定的绿化覆盖率和绿量,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实际上应该以成龄树冠大小来确定株行距,一般树木的定植距离最短不小于两株树木成龄树冠半径之和。在成龄之前为了尽快达到一定的绿化覆盖率和绿量、乔木灌木草坪等地被植物相结合、慢长树与快长树相结合,见缝插绿。

(四)盲目引用外来植物

乡土植物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养护管理成本低,本应该用作主要植物,但为了争奇斗异而盲目地引用外来物种,故意不用价廉物美的本地乡土植物,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盲目引入的植物虽然短期内增加了当地造景植物丰富了景观,但往往未经过引种驯化试验,或者不适应当地环境,表现出生长不良、抗逆性差甚至死亡等情况;或者外来引种植物泛滥造成本地植物种类的消亡生态结构单一,对地方文化特色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冲击。

因此,对待新品种,应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少量应用能起到很好的点缀作业,大量应用则会造成成本和管理费用的大额增加。植物造景在选材上只有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用得其所才能更好地发挥景观效果。

(五)盲目追求视觉效果

应用植物所营造的景观应该既是视觉上的艺术效果,也是生态上的科学景观。忽略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不恰当的。

有些地方一味追求景观的“欧陆风格”,不论场地大与小,都是一片草地,点缀几丛灌木,几堆小花丛,间或加上几株棕榈植物,追求简洁美;或者在草地上由灌木、地被组成图案,讲究华丽,求大排场、大气魄。这种追求“开敞景观”的植物造景,舍乔木而不用或少用,其结果无疑使单位面积绿化地的绿化量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使绿地的生态效益也处于相对低水平发挥的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