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发展趋势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发展趋势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40梅影坡图1-41牡丹景观种植(三)让园林造景“回归自然”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理念与实践主要来源于西方。让园林造景“回归”自然,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从现代实践来看,虽然我国园林植物造景的人工痕迹依然严重,但是尽量减少人工痕迹、“回归”自然正成为一种基本共识。让园林造景“回归”自然,需要加强我国传统园林设计瑰宝的挖掘和再利用。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发展趋势

(一)用低碳观念强化现代园林植物造景

1.加大使用固碳能力强的园林植物

在植物造景设计中,我们应注重固碳能力强的园林植物种类的应用,以提高城市园林绿地的固碳效益,营造出低碳园林绿地,提高景观的生态效益。研究成果表面固碳能力较强的植物有垂柳、乌桕、麻栎、醉鱼草、木芙蓉火棘、锦带花、碧桃、夹竹桃、金钟花、金叶女贞广玉兰等。在今后的景观设计中,应提倡使用。

2.合理搭配,努力应在低碳、高效的园林绿地

植物群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某种植物生存状况好,不意味着整体的植物生长状态好。所以,不能只在乎个别的固碳树种的应用,要努力提高植物群落的整体固碳能力,注意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乡土树种与常规园林植物的搭配,共同营建低碳园林。应将植物的固碳释氧效应与滞尘、吸污、杀菌、降噪等其他各种生态功能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努力构建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综合评价系统,才能最终确定其科学的植物配置方式,从而真正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低碳、高效(图1-39)。

图1-39 植物层次种植

(二)将植物文化融入现代园林植物造景

植物在园林景观应用中,除了本身的观赏特性外,还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古人认为:棕树、橘树、竹、桂树、梅树、榕树枣树石榴葡萄和海棠等植物代表吉祥。梅花其5片花瓣被认为是5个吉祥神,于是有了“梅开五福”图。牡丹因造型雍容华贵而被推为国色天香、富国之花(图1-40~图1-41)。菊因造型端庄,傲霜独放而成为高傲、雅洁、隐逸的同义语。所以,奔着好的喜好和寓意,现代人也愿意将之延续下去,如同古代人一样,体现自我的高洁雅号,这也是发展趋势之一。

图1-40 梅影坡

图1-41 牡丹景观种植

(三)让园林造景“回归自然”(www.xing528.com)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理念与实践主要来源于西方。在肯定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相关理论和实践积极价值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一些问题客观存在。不尊重自然、人工痕迹过重、缺乏意境是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最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园林设计最核心的指导思想,倡导人与自然、与环境和谐共处。这种理念实际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思维。让园林造景“回归”自然,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从现代实践来看,虽然我国园林植物造景的人工痕迹依然严重,但是尽量减少人工痕迹、“回归”自然正成为一种基本共识。尤其是随着传统园林设计的价值重新为业界所认识,“回归”自然将会走得更快。让园林造景“回归”自然,需要加强我国传统园林设计瑰宝的挖掘和再利用。同时,也需要适当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广泛推广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图1-42)。

图1-42 植物自然种植

(四)园林造景与地方文化特色相结合

深入了解植物造景的设计理念,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营造具有深刻内涵和本土特色的风景园林作品,才是现代植物造景正确的发展方向。利用当地文化来突出植物造景的个性美,表现地方园林特色,地区性的乡土树种是体现园林地方特色的最好材料。如四川雅安市雨城区姚桥新区沿江主干道的熊猫大道,相关方面就通过盆景、剪裁等措施,在主干道两旁的人行道,设计了形态迥异、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造型。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园林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雅安的“熊猫”价值,与其他城市在园林景观上形成了差异化,并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由此,合理的运用植物造景,可以更好地宣传城市的风貌和景观,提高知名度,从而带动城市旅游人口增多,经济也随之发展(图1-43)。

图1-43 “熊猫”景观

(五)加强后期养护工作,保持植物景观

当前风景园林完工以后,最为重要的就是最后的养护工作了,在这个工作展开后,要专业的人员进行维护和监督,对花草的整形修剪,施肥和浇水工作等,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执行起来却需要专业的人员操作,什么样的植被需要吸收多少水分,什么植被需要怎么抵抗害虫的能力,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植被正常的成长,养护完善还可以保证施工成本降低,为现代园林景观寿命带来保障。

园林植物造景,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也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

课堂练习

1.简述植物造景的功能和意义。

2.试述植物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重要性。

3.谈谈你对植物配置中以人为本原则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