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五代时期的发展,室内设计初步指南

隋唐五代时期的发展,室内设计初步指南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建筑在这一时期逐渐走向成熟。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构架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尺度最大、形制最典型的殿堂型构架。这些均显示出隋唐五代时期木构建筑进入成熟阶段。隋唐五代时期,席地而居的生活方式逐步过渡为垂足起居的生活方式。佛光寺大殿坐落在第3层台上。图2-15 山西五台佛光寺图2-15 山西五台佛光寺(续)佛光寺大殿共用7种斗拱。室内的称为身槽内铺作,有4种,用在柱头上的挑出4层拱,共1.88m。

隋唐五代时期的发展,室内设计初步指南

中国建筑在这一时期逐渐走向成熟。唐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建筑群尺度巨大,气势恢宏,充分展示出唐代建筑技艺之精湛。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构架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尺度最大、形制最典型的殿堂型构架。始建于五代的福建福州华林寺大殿堪称“江南第一大殿”。这些均显示出隋唐五代时期木构建筑进入成熟阶段。唐代的住宅,大到门、厅的间架数量、屋顶形式,小到重拱、藻井、悬鱼、瓦兽等细部装饰,都有着详细的规定,反映出唐代住宅严格的等级制度。隋唐五代时期,席地而居的生活方式逐步过渡为垂足起居的生活方式。以桌、椅、凳为代表的新型家具更为普及,渐渐取代了床榻的中心地位。家具结构也从箱形壸门结构向梁柱式框架结构演化,其家具造型奠定了我国后世家具的基本形态,这些也导致了家具布局和室内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豆村的佛光山中,寺址坐东朝西,中轴线东西纵贯。自山门向东,随山势筑成平台3层,依次升高。佛光寺大殿坐落在第3层台上(图2-15a)。

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面阔7间,进深4间,通面阔34m,通进深17.66m。大殿正面明间、次间、梢间装板门,两端尽间和山面后梢间装板直棂窗,其余部分用墙包砌,上覆单檐庑殿板瓦屋顶(图2-15b~e)。

佛光寺大殿为殿堂型构架,其特点是由上、中、下三层叠加而成。下层是柱网,檐柱和内柱柱顶标高相同,用阑额连成内、外两圈矩形框子,作为屋身骨架。中层是在柱上重叠4、5层柱头枋,围成和阑额上下相重的两圈井幹式结构的框子,称为槽;再在两圈框子间相应的柱上,用斗拱和加工成略微拱起的月梁同逐层柱头枋垂直相交,穿插交织,将槽连成方格网状的整体,称为铺作层;这一措施在整个构架中起保持整体性并将重量均匀地传递于各柱的作用,类似现代建筑中的圈梁。上层是屋顶骨架,每间用一道坡度为1∶2的两坡抬梁式构架,架在铺作层上,构成屋顶骨架(图2-15f)。

殿身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子组成,属宋《营造法式》的“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5间,进深2间的内槽空间,两圈柱子之间形成一周外槽空间。由于柱头铺作后尾向室内只挑出一层,使内槽的顶棚比外槽顶棚高出很多;同时内槽又施以繁密的平闇[16],而外槽则采取露明的做法;这样内槽便成为殿内高敞的中心大厅,外槽则成为环绕内槽周围的较低的通廊。就功能来说,内槽后半部设大佛坛以供奉佛像,外槽供信徒瞻拜行香之用,内外槽在体量和高度上的明显差异恰好起到突出佛像的效果。这种以柱网平面和铺作形式的变化作为内部空间构成的主要手段,体现了结构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图2-15d~h)。

978-7-111-59250-1-Chapter02-15.jpg(www.xing528.com)

图2-15 山西五台佛光寺

978-7-111-59250-1-Chapter02-16.jpg

图2-15 山西五台佛光寺(续)

佛光寺大殿共用7种斗拱(唐、宋时称铺作)。外檐铺作有3种,用在柱头上的向外挑出两层拱、两层昂,共挑出2.02m。室内的称为身槽内铺作,有4种,用在柱头上的挑出4层拱,共1.88m。大殿木构架所用“材”高30cm,“分”长2cm。大殿的面阔、进深、柱高均为“材分”的整齐倍数,表明以材分为模数的设计方法至迟在唐代已成熟运用。大殿木构部分现刷成土朱色,隐约可见旧有彩画的痕迹,阑额、柱头枋上有白色圆点,斗拱正面紫色,侧棱交替用紫色和白色画凹形“燕尾[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