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平天国首次清河保卫战:吴棠以空城计吓退太平军

太平天国首次清河保卫战:吴棠以空城计吓退太平军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次清河之危出现在咸丰三年。太平军的威胁暂时得到解除。[10]这是第一次清河保卫战,吴棠以一出空城计吓退了令许多官兵闻风丧胆的太平军,为清江浦赢得了暂时的安宁,更为吴棠赢得了很多的机遇,以致后来屡受赏识,屡获升迁。因此,当咸丰四年十一月杨以增将“弭盗安民、始终不懈”这样的考察结果上报朝廷后,咸丰帝准“升用同知直隶州署清河县知县吴棠俟服阙后免补知县,以同知直隶州即补并照恩赏戴花翎”。

太平天国首次清河保卫战:吴棠以空城计吓退太平军

第一次清河之危出现在咸丰三年。其年二月初十日,太平军破南京,在此建都,改为天京。二十二日占镇江,二十三日渡江攻陷扬州,准备出师北伐。当时,南京到北京有东西水陆两途:东路乘船东下,由瓜州入运河,经扬州、清江等地北上;西路由旱路自浦口、滁州、临淮关而前。起初,领导层打算走水路,即由扬州北上。后来太平军前锋探得清军云集扬州,遂决定放弃从运河北上,转由扬州乘船至浦口入安徽境内。[1]

四月初八日,太平军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率领北伐军,从浦口出发;左三检点朱锡琨、右十六指挥黄益芸率左二军等从天京出发。朱锡琨等取道六合县,宿营失火,延烧弹药,伤亡惨重。

当太平军攻陷扬州时,游骑达于邵埭之南,传将由高邮宝应北上。因清河扼南北咽喉,得此消息,“淮郡戒严,民大震,人心思动”。“淮人将迁,贵者叹于室,富者忧于门,贫而强者喜于道,奸谋诡计,至有不忍言者。”[2]其时吴棠任清河县知县,调署邳州。南河总督杨以增急将吴棠从署邳州知州任上调回。吴棠回任清河后,认为“是不可口舌争也”。杀掉两名鼓动闹事者,率数百人急忙赶到郡城淮安,还传言:“大兵至矣!”到处张贴示谕,准备供具等待军队到来。清河人看见知县如此准备,觉得“贼从南来,县令方迎往,吾无忧矣”。淮安府城的人也听说了这件事,认为“吴公不妄言,必有大兵,姑且止”[3]。据说,吴棠父母闻清河有警,催促吴棠道:“朝廷命官,民戴官正为此日。今寇在五百里外,民恂懼。如此吾夫妇当入署,以安民心。”即日从清江浦寓所“盛威仪入署,观者如堵,民乃定。比三日,扬州失守”。吴棠又“倡捐集练丁于宝应,扬言大兵且至”。[4]民人见知县父母俱在公署,且大兵将至,人心遂定。此时“清河无城郭、无兵”,吴棠“徒以忠义号召士民,仓卒设团,募勇誓死守。不数日,闻风响应者,数万人,声威大振”[5]。在其同年山阳举人鲁一同的相助下,“招集民勇,申明纪律,乡镇立七十二局,练勇数万,首尾联络”[6]。“贼自下浔皖,所向无前。至是,徘徊瓜、扬间,不敢进。”[7]太平军改道后,逃离的人也回来了。“向之强而喜者,嗒然释械而归。”[8]于是,伏莽潜消。十一月,扬州被清军“克复”。太平军的威胁暂时得到解除。

其实,太平军占领镇江后,清朝钦差大臣琦善、直隶提督陈金绶、内阁学士胜保正率军从西面向扬州赶来,副都御史雷以也正准备率军从北面南下,绥远城将军托明阿也将统帅部队驻扎于清江浦以防堵太平军北上。对此军事行动吴棠不一定十分明了,但是作为地方官守土有责。鉴于清河的重要地位,即使大兵没有即刻就至,但迟早要来,他的职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拖延时间,支撑大局,不使内乱。何况,清河并不是完全没有一兵一卒,漕河军队都可暂时充数,还有民练可供驱使。七十二局的数万练勇,首尾联络,声势浩大,也为太平军所忌惮。后来,太平军北伐时不由水路自瓜州经扬州、清江沿运河北上,而是改行陆路。经过六合时,六合知县温绍原在城内以练勇苦苦支撑,终于盼得围解,为此也得到王茂荫的保举。[9]对于温绍原的“英勇”事迹,吴棠也有所闻,他成为第二个温绍原也有可能。太平军“掠滁、来,走凤、宿”,攻下临淮,清淮再次危惧,鲁一同又捉刀代笔,发布《敌忾同仇八约》檄文,连衡苏北、皖东、皖北之凤、颍、滁、泗、淮、海、徐、扬八州郡相为固守,共同抵御。“淮扬数百里隐然恃若长城。”[10]这是第一次清河保卫战,吴棠以一出空城计吓退了令许多官兵闻风丧胆的太平军,为清江浦赢得了暂时的安宁,更为吴棠赢得了很多的机遇,以致后来屡受赏识,屡获升迁

受赏识的表现之一就是不能回籍丁忧守制。咸丰四年正月二十四日,吴棠母亲在清江浦寓所病逝。其父悲痛之余,决定回乡。当时太平天国北伐援军正活动在徐州砀山、萧县一带,意欲北进。清淮兵民听说吴棠即将丁忧去职,十分忧虑,请鲁一同向其父请求。后来清廷只准吴棠百日假治丧,一直到咸丰五年十月军事略定才回乡终制。吴棠自己对此曾回忆道:

清淮兵民猝闻不孝棠当大故,行将去职,奔走号告街衢,人人自危。是日,缙绅、父老数百人,相率具牒大府请留。大府既定计入告,而虑不孝棠义不可强留。于是淮海道梁公、管河库道娄公以下五六君者,介鲁孝廉一同致语府君。鲁君入拜床下具述:“天子明圣,廷寄嘉奖,德音之厚且渥。与缙绅兵民攀留,呼号之不忍重达。”府君良久叹曰:“吾岂为其私顾于礼不可?然幸为我告诸公,勿以我故挠大计也。”大府既入告,奉旨,准给百日治丧。不孝棠忍痛返葬。百日复以墨绖视事。……年余,会高唐、连镇相继克复,逆氛渐平。哀吁陈情,乞请终制。大府允准。[11]

由此可见,吴棠本拟丁母忧去职回乡,因“士民攀留”,经河道总督杨以增疏请,诏令开缺治丧,百日后仍署清河知县,以墨绖视事。杨以增在正月廿六日的奏折中这样陈述:

上年春间扬州失守后,清淮震动,经臣饬调清河县知县吴棠回任,该员惩暴安民,练勇御寇,事事实心,不辞劳瘁。兹接报丁母忧,例应交卸,旋据阖邑绅耆呈请留任前来。臣查吴棠之有益清淮,久在圣明洞见之中,惟该员甫遭母丧,臣仰体皇上孝治天下,心未便遽夺其情,亦不敢违例具奏。然贼氛不远,防兵无多,该员所练募勇及为乡民勇必须钤制得宜,一时接手殊难其选,除委海防同知李万杰代理外,拟恳圣恩准令该员交卸治丧,俟百日后仍以该员署理清河县事,俟军务完竣再令回籍守制,以符定例。

咸丰帝回复很快,四年二月初五日即奉到朱批“钦此”。[12]

吴棠回任后,继续与捻军作战,所练之勇出力颇多。“清淮震动时练勇御寇,惩暴安良,民心赖以维系”,“剿办海匪,该员所练之勇颇为出力。”因此,当咸丰四年十一月杨以增将“弭盗安民、始终不懈”这样的考察结果上报朝廷后,咸丰帝准“升用同知直隶州署清河县知县吴棠俟服阙后免补知县,以同知直隶州即补并照恩赏戴花翎”。[13]原来早在咸丰三年五月,太常寺少卿王茂荫就上奏酌保人才,开列呈览,其中有“江苏署邳州知州吴棠,捕盗认真,士民称颂”等语。上谕:“著杨以增就近察看。该州如能弭盗安民,著有成效,即著据实保奏。”[14]杨以增回复:“迄今时阅年余,该员始终不懈”。这样的地方官,正是在军需时急需的人才,咸丰帝自然会格外施恩嘉奖。(www.xing528.com)

吴棠受赏识的另一表现就是受命专门负责督办清河团练。咸丰八年十二月初八日,漕运总督邵灿会同两江总督何桂清、江苏抚臣赵德辙上奏请求调吴棠到清江浦督率团练,奏中言道:“再查清江设防以来,除官兵募勇外,本境团练颇为得力。惟人数众多,散处各乡,必得舆望素孚之大员,专心督办,庶期有勇知方。臣等查有丁忧服阙尚未赴省之江苏候补道吴棠,前在清河县任内倡办团练,为江北之冠,人品朴实。拟即檄调该员来浦督率委员绅董,认真教练,俾缓急可恃,实于地方军务良有裨益。”十二月十八日奉朱批:知道了。[15]于是吴棠又回到清河督办练务。

咸丰九年,袁甲三署漕运总督并代胜保署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将以团练对付捻军。“袁端敏公督漕,江北兴团练之役,将以棠任其事。当路又不许,去守徐州。”[16]吴棠去徐州后,发布了《劝谕徐属各圩坚壁清野示》、《劝谕徐属各圩挑沟以陷贼马示》、《上各大府请通行坚壁清野书》等一系列告示,积极整顿团练,修筑圩寨,厉行坚壁清野。

对于吴棠办团练的成效,袁甲三心里没底。咸丰九年八月初七日,他在上奏朝廷时也不讳言:

查蒋坝为清淮门户,数年以来,防范未敢稍懈。本年五月,贼氛突入盱眙……据各路探报均称,该逆等聚众数万,意将水陆齐下,径闯清淮。以陆路而论,自五河之张家沟上下逾淮而北,由泗、睢直达桃宿,已入清淮地界。臣等前派候补道吴棠驰往该处整饬民团,修筑圩寨。能否齐备,实无把握。[17]

其实袁甲三的担心有些多余了,吴棠办团修寨的效果很好。萧县、铜山圩寨二十余处,“俱系深沟高垒……贼至无食,即行窜去;邳、睢二属民圩亦有四十余处壁未甚坚,野亦不清,贼始得饱;宿桃不知民圩之利,被扰最深,贼亦得以从容饱飏。”[18]后人论之曰:

咸丰十年,捻踪出没铜、沛、萧、砀间,公以贼志在摽掠,饬徐属坚壁清野,筑圩寨自保,守以精壮,犄角相救助;复于田塍为深堑,陷贼马,游军巡其外,使农民收获其中,贼至无所得,乃去。[19]

咸丰九年十二月,两江总督何桂清等奏请以吴棠署理徐州府知府事,这是当时任徐州道的王梦龄竭力推荐的。原因是徐州一府“襟带江淮,浮藩齐豫”,所属八州县地方靠近捻军处所,“时有枪匪出没”,必得精明强干、声望卓著之员,方足以资表率。而江苏候补道吴棠“前在清河县任内办理团练,为江北之冠”。两次丁忧期间,表现很好。“嗣丁母忧,经前任河臣杨以增等奏,奉谕旨何必署清河县事。旋因员缺遴补有人,交卸回籍守制。咸丰六年二月接丁父忧,于练勇、捕匪、剿办棚匪、捻匪及克复五河、来安县城出力案内四次保奏,奉旨可留江苏以道员遇缺即补。经前漕臣邵灿并河臣庚长会同臣何桂清、前抚臣赵德辙以该员业经服阙,于八年十二月奏明调赴清江督办团练。……该道在淮徐服官经年,情形最为熟悉,平日实心任事,深洽舆情。”[20]因此以吴棠署理徐州府知府最为合适。清廷同意了。咸丰十年正月初十日朱批“知道了”。

吴棠督办的团练给了他在军事上极大的帮助。吴棠赴徐州任之后,借助练勇多次打消了捻军对徐州的觊觎。亲带小分队并铜山、邳州各练协助官军击剿刘平部捻众。刘添幅、刘添详等股捻军在邳州、宿迁一带经吴棠等督饬兵练击退,遂在宿迁、铜山交界等处盘踞筑圩。

由上可知,吴棠在咸丰三年守卫清江浦的过程中,借助练勇,成功地阻住了太平军前往清江浦的脚步。自太平天国北伐军及北伐援军败亡之后,太平天国无力北顾,清淮一带已无太平军行踪。但吴棠的善于练勇之名因此远扬,为他带来了更多施展才能和升迁的机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