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BERC大楼:生态建筑第三版

上海BERC大楼:生态建筑第三版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造地点:中国上海竣工时间:2004年占地面积:1994m2设计者: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BERG大楼位于上海莘庄,是一个集办公室与实验室为一体的建筑,同时还设有绿色科技的展览空间。上海BERG大楼除了采用上述一些高技术外,也用了很多中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图10-45上海BERC大楼南面外观[148]图10-46大楼南面的水体二是借鉴传统建筑外延式屋檐遮阳。上海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同时全年的相对湿度也很大。

上海BERC大楼:生态建筑第三版

建造地点:中国 上海

竣工时间:2004年

占地面积:1994m2

设计者: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上海BERG大楼(见图10-45)位于上海莘庄,是一个集办公室与实验室为一体的建筑,同时还设有绿色科技的展览空间。该建筑的总体技术目标:综合能耗为同类建筑的25%,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舒适指标。为实现这些目标,BERC大楼采用了四种外墙外保温体系、三种复合型屋面保温体系、多种遮阳系统、断热铝合金双玻璃中空Low-E窗、阳光控制膜、自然通风和采光系统、热湿独立控制的新型空调系统、太阳能空调和地板采暖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雨水污水回收技术、再生骨料混凝土技术、内环境智能调控系统、生态绿化配置技术、景观水域生态保持和修复系统、同层排水系统、环保型装饰材料等众多新技术和新产品。上海BERG大楼除了采用上述一些高技术外,也用了很多中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总平面中水体和绿色植物的结合。中国传统建筑讲究与自然相交融,与环境相和谐。建筑师从传统的滨水建筑中汲取经验,将建筑物从建筑红线向后推移,在前方修建一个水池,使其成为建筑物与南面拥挤的街道间的缓冲空间(见图10-46)。在夏季,利用水池的蒸发作用给建筑环境制冷,并为使用者和参观者提供良好的自然的视觉效果。同时,这个水池也是一个可持续景观中水域处理技术的测试基地。除了水池以外,BERG大楼还设置了几个屋顶花园,为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休息场所,绿色植物还可以调节室内热环境的舒适性。

(www.xing528.com)

图10-45 上海BERC大楼南面外观[148]

图10-46 大楼南面的水体

二是借鉴传统建筑外延式屋檐遮阳。上海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同时全年的相对湿度也很大。为了减少夏季过多的太阳热能辐射,借鉴了传统建筑的外延式屋檐遮阳。根据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动力式外部遮阳系统安装在南面的窗户上,第一层向后缩进,外凸的上部在夏季可以起到遮阳的效果,避免室内环境过热。由于北面有三层办公室,中央天井的玻璃屋顶朝南倾斜,太阳光可以在冬季照射到建筑物的北面。屋檐上看似装饰性的格子结构可以减弱强光的照射。

三是利用中庭采光和自然通风。在传统住宅内部通常通过高处的天井实现采光和通风,这个空间还可以帮助调节房屋内的微气候。借鉴这种传统的处理环境的方法,BERG大楼在两排办公楼中间设置了一个绿化的中庭花园。中庭的玻璃屋顶保证日光能够直接照射到建筑物的内部。同时,形成了建筑内部的拔风效应,高处可开启的窗户还可调节建筑内空气的流通状况。在第三层屋顶上设有种植室,种植室顶部有一个排气孔装置,通过热压通风的形式将新鲜空气导入室内(见图10-47)。

图10-47 竖向拔风和穿堂风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