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辽宁地域文化与景观环境建设研究

辽宁地域文化与景观环境建设研究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在1871—1952年间收集的164种关于文化的定义进行总结和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他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得和传递。”另一方面,人类的文化活动与其生存的资源环境息息相关。传统的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的文化繁衍,在空间结构上呈现为美国学者梅尼所描述的“核心区”与“扩散区”的关系。

辽宁地域文化与景观环境建设研究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M.Col-bent)在1871—1952年间收集的164种关于文化的定义进行总结和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他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得和传递。”中国学者陈华文认为:“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即历史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一方面可以看作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不同的文化再现自我,其常见的方式就是空间地域的隔离。另一位学者张泽乾从时空结构上界定文化,指出:“‘文化’更多地表现为空间结构,‘文化’中的时间是共时性时间,是地域的、呈横向分布的有机体。”

文化的诸多定义表明人们对于文化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从不同的文化定义可以看出,文化是一种人类社会的历史现象,文化研究主要为物质(物象)与象征(意象)系统的研究,其目的是为揭示物质性与象征性的相互关系。本课题研究并不是探求文化概念的界定,而是以景观环境的发展为线索,以环境单元的地域特色为研究对象,以地域景观发展的问题、规律与趋势为目标,将文化视为影响景观环境发展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在历史时空的传播和进化的过程中,景观环境的物质形态及其闪现的人文光华产生于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念。

3.2.1 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从一定意义上说,景观是一种文化现象。景观根植于人类社会一定时期的价值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意识形态等文化土壤之中。同时,景观又是特定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因此,景观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真实写照,直接、综合地反映着它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科技生活方式、艺术倾向、哲学观念等方方面面的状况。现代商品社会中,文化与地域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种似是而非的联系。景观空间不再是居民现实社会行为的真实反映,心理与对象的一体化过程被隔断,人们生活空间的归属感与特色逐渐消逝。种种物质需求虽然也可以视为精神需求的体现,但正如任何片面的追求都必然把“人”扭曲一样,对经济效益的“一元”追求往往成为景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限制,因而蕴含着把景观环境建设降低到机器层面的危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景观形态与景观文化,与社会生存的资源环境密切相关,这必然与地域自然生态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景观物象较为直观而易于察觉和理解;景观文化与资源环境则较为抽象和难以察觉。城市物象只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冰山一角”,而蕴藏在形态层面之下的文化观念,则是承托景观物质形态的本源。对景观环境资源作深层次的文化分析,需要由更高层面的文化追求予以平衡和协调。(www.xing528.com)

3.2.2 地域文化的时空维度

在人类造物活动中,我们可以寻找出文化的演进脉络,在我国,从北京、西安、洛阳,到辽宁的沈阳、朝阳等城市,都可以发现文化积淀与演进相默契的发展轨迹,这些地区浸透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传统,将科学人文精神深深地印刻在建筑形态与景观环境间,也留在人们的生活中、心灵里,成为地域居民共同的文化象征。由此可见,地域文化是具有历史维度的动态发展概念,是在历史进程中城市“物象”与“意象”的统一体。另一方面,人类的文化活动与其生存的资源环境息息相关。传统的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的文化繁衍,在空间结构上呈现为美国学者梅尼所描述的“核心区”与“扩散区”的关系。地域文化成为形成相对稳定的、成熟的文化景观的核心动力,这使得人类社会依托的腹地跨时空地“无限”延伸。信息资源环境所导致的时间与空间的现代性转变,深刻地触及景观环境及其文化发展的时空维度,并外显为建设形态的剧变。由此可见,景观文化是具有空间维度的概念。现代社会的时空维度,将依托地域自然生态环境而展开的地域时空维度与依托信息资源环境的、抽象的时空维度融为一体,化为地域化与全球化的两极互动之力,使地域形态景观以及全球化发展成为当前研究形态与文化不可回避的两个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