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辽宁地域文化与景观环境建设的生态研究

辽宁地域文化与景观环境建设的生态研究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域文化的先进观念,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在互动过程中融合发展。这是具有归属感的传统地域文化所依托的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图5.1 传统文化丰满度示意图这里就涉及一个概念:传统文化的“丰满度”。

辽宁地域文化与景观环境建设的生态研究

地域文化的先进观念,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在互动过程中融合发展。我国古代的先主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厚的造物形态、环境思想及审美等方面的经验成果。然而,由于近代社会我国科学技术的相对滞后,赋予了西方现代思想、当代文化较高的扩张权势,对我国传统文化构成了强势的冲击,导致环境设计领域赖以存在的地域文化间的断裂与错接,使传统文化的主体性被掩盖。这一现象集中体现在当前我国环境设计理论体系的缺乏,表现为对西方设计理论的“照搬”和空间形态的简单复制,其价值一直受到社会质疑,尤其在艺术实践方面缺乏足够的理念支持。

5.1.1 环境建设领域的问题表现

地域文化视角下环境设计理论强调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在这种科学发展观引导下的我国环境设计理论研究,将形成具有传统优秀文化特征的艺术形态。就其文化属性而言可划分为:

(1)物质层面的文化—应用于多元化艺术形态;

(2)制度层面的文化—应用于具有本土特色的行为基础;

(3)心理、美学层面的文化—应用于环境设计所呈现的审美心理与价值取向。

从中不难看出,环境设计的物质形态既有传统形态特征的“保存”,又有外来形态的“移植”,还有传统和外来形态融合后的“新”的地域形态。此三种形态的交融,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式、环境空间上,还在更为宏观的层面,如城市空间形态、地域城市格局等方面都有所体现。环境设计的理论层面是对传统设计理论的扬弃与现代设计理论的有机结合中重新获得了生命力,这说明地域文化与文化景观是相对一定文化地域的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的。当两者同时存在时,地域文化的空间界定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表现为演进的空间领域是发展变化的;另一方面反映在时间条件下,由于关注的问题不同,地域文化的空间范围亦不相同。既能反映地域文化空间的变化,又在空间上形成了具有归属感的地域生活空间和现代社会生活空间的叠合。基于全球性的统一化、一体化的进程的影响,地域自然空间有无限延伸、扩大的趋势。但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地域的自然空间与传统地域文脉、地域生态环境及其经济格局仍然保持着相关性,这就导致了社会成员对空间形态、环境生活的归属感的需求,要求地域文化空间的发展避免现代性的断裂。在此基础上,我们只有寻求到地域文化的空间位置,才能实现环境设计对“以人为本”的理想诉求。这是具有归属感的传统地域文化所依托的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5.1.2 基于环境建设的地域文化分析

(1)地域传统文化

对地域传统文化的分析,需要本着客观、历史和扬弃的原则。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地域都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新一轮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历史地认识优秀地域传统文化,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还必须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以及未来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尤其是文化产业逐步兴起,对环境景观设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下,既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又要避免过度地、不切实际地强调“悠久历史”,应该理性地考察“历史文化”究竟对当前和未来具体会有什么“价值”。

儒家环境思想的研究为例,我们不反对从哲学的层面探讨儒家的“形而上”的环境观(或世界观),但不能“从生态学层面来看儒家的环境意识”,认为儒家对“生态平衡”、对“生物离不开环境、生物的群居性、生物之间的关系等生态问题都有深刻的认识”。作为一个文化思想流派,儒家所讨论的不可触动的自然界,并非是我们今天的环境。那是一个由哲(神)学描述的形而上的世界,在那个形而上的世界里,他们要“保护”的生物,在本质上说,只是麒麟凤凰灵芝仙草,他们要“保护”的山川昆仑、北海、瀛洲、方丈,而他们认为有效的“保护”方法却是望祭封禅。应该意识到,就今天所谓的生态平衡的意义来讲,满腹经纶的儒生谈不上“都有深刻的认识”。如问他们山野环境中有什么关于自然的学问,他们会说那里隐含着“天下大道”,而绝对说不出植被、土壤、生物链等内容。如辽宁的沈阳市,其地区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尚存留历史遗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其现代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却来自作为装备制造业重要的产业基地对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与贡献。其历史遗址对现代地域的空间环境建设和景观设计营造思想以及心理、美学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微乎其微。倒是工业的走向和布局对该地区的现代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味强调“历史遗址”对地域发展建设的影响作用,显然不够客观。科学的态度应是将人类文明的遗存,作为“文物”进行保护,以促进环境建设的发展(见图5.1)。

图5.1 传统文化丰满度示意图

这里就涉及一个概念:传统文化的“丰满度”。传统文化的丰满度主要是指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连续性及其在环境景观设计中所显现的形态、理论和审美取向等方面,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存留量”,表现为具有对当前和未来环境景观空间格局与发展的影响作用,对当前未来环境设计发展思想与理论的价值的形成以及对人们审美等方面的影响。显然,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对当前和未来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价值。因此,必须本着客观、扬弃的态度来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这种认识和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①传统文化的形态价值—由于受到地域自然环境的限制,传统文化形态往往与自然环境空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各地的民居建筑,就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地方建筑形式,在对地形、通风、日照等自然条件的利用上,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传统建筑形式的尺度宜人,风格多样,对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思路。如辽宁传统的民居形态,对当前环境设计的发展也具有相当的影响作用。从元、清两代—近代—现代,环境建设的空间形态保持着强烈的连续性和相关性。但是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形态的形成,是在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定文化语境,将其应用于当代的环境设计中,必须要区分出哪些是有价值的,这些仍然有价值的形态因素即构成了传统形态特征中的核心特征,使之与现代社会语境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形态的当代价值(见图5.2、图5.3)。

图5.2 辽宁传统的民居形态

图5.3 辽宁传统的民居形态

②传统文化的理论价值—基于对形态因素的总结,会形成较为系统化的环境设计思想和理论。其中有一部分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系统会完全消逝,成为人类文化的活“化石”。也有来自传统环境设计实践的思想理论,其发展触角延伸到了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如我国的风水学理论。从风水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设计理论在对自然环境的研究方面具有相对“稳定”的实践价值。(www.xing528.com)

③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传统的心理和审美取向往往是建立在人地关系的思考上。在中国,对环境设计的“优化”追求,是一种与宇宙同构的理想模式,显示了“天人合一”的理想,这是人们在心理和审美层面追求与自然融合的理想模式。因此,传统文化的审美心理模式,在当前的环境设计形态的探索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地域传统文化的分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审视应该建立在科学的扬弃的基础上,积极传承才能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2)外来文化

外来文化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相对地域传统文化存在的,因此外来文化对地域传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①外来形态—外来环境设计形态对传统环境设计形态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传统形态的促进和更新;另一方面是外来环境设计形态与传统形态的交流、融合。这两个方面是丰富和发展传统形态的组成形式,但是对外来形态的漠视以及对传统形态的现代与未来价值的认识不足,也往往制约了传统文化形态的延续与发展。

②外来理论—在环境设计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缺乏对外来的环境设计理论客观、理性的认识,往往只看到了它们科学性、合理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外来理论的发生和发展的环境,它从要解决的我国环境设计的实际情况是有出入的,只有科学地借鉴外来理论,使之与我国环境设计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形成引导我国环境设计发展的科学理论。

③外来审美取向—多元的发展趋势,不仅体现在全球范围的环境设计中,而且在某一具体的设计领域,同样也存在多元的审美取向。但是这种多元的审美趋势,应该是相对一定的文化语境存在的,是在统一的文化语境调试下的多元发展,脱离了文化生存语境的多元化就会形成一种无序的混乱现状,是盲从的表现。因此,我国的环境设计中的心理和审美取向,应是在全球话语和传统话语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3)文化景观分析

文化景观作为环境设计的人文呈现,是社会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文化景观的解读,以客观的传统形态为对象,具有社会整体层面和个人层面等两个方面的内容。社会整体层面的文化景观解读是社会整体文化观念的反映,因此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而个人对于文化景观的解读则是个人文化意识的反映,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尤其是文化巨人对于文化景观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客观景物只是提供了一种审美的可能,而不同观者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例如,苏东坡在流放途中于湖北黄州所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了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但是这种个人对文化景观的解读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从论述的客观性、科学性考虑,本书论述的文化景观及其解读与分析,是指社会整体层面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反映。

①文化景观的生存语境

地域传统文化在同环境设计空间有机结合中,文化景观作为特征综合体的集合,随着空间的延续与更迭而不断发展变化。在地域生存的文化语境中,常常会呈现出“宏观多元独立、微观特色突出”的分布特征。在广义范围内会形成巨大差异性,使地域文化的差异显著、特色突出,不同地域间的交流相对较少,独特的地域文化语境使这一文化景观呈现出多元、孤立的发展状态。在地域文化的剧烈交融中,逐步打破了各个地域间的相对封闭的状况,强势文化的外溢,会对地域文化的特色构成威胁。而在这种混乱纷争的文化语境下成长出来的文化景观,由于空间形态、思想观念的大规模复制而缺乏地域特征,造成了思想理论混乱、审美心理失范,失去了判别环境设计的文化标准。这是环境设计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必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文化景观影响巨大的社会过程,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需求由迫切趋向平和、理性,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的态度由漠视转向重视。

②文化景观的发展语境

在多元化和地域化的两极互动下,经过历史性的文化观念整合与沉淀,现代语境深入到了环境设计的所有领域,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复兴、“同步”趋势下,地域形成了现代意义的、科学的地域文化观念,在这种强调差异、促进交流、注重发展的地域文化语境中,不同地域间的文化景观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态势。综合多元化语境和地域语境的作用,传统文化景观呈现出融合的发展趋势,这种融合来自多元化语境的“共振”,而多元则来自地域特色语境下的发展(见图5.4、图5.5)。

图5.4 多元化语境下的沈阳风貌

图5.5 多元化语境下的沈阳风貌

(4)文化景观差异性分析

鉴于地域文化和文化景观存在的相对性和差异性,将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可以突出环境设计的整体性,达到全面认识地域环境发展规律的目的。整体性表现为:景观设计对象和文化地域的弹性,在不同文化地域内的地域文化和文化景观置于自身的环境设计中,可以实现对多元化的环境设计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认识。特殊性表现为:文化景观的对象不仅是某种特殊的设计模式,而是要同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的融合,这种意义代表人类环境设计的本质特征,或者说是由代表人类特性中的相对的但又可能有共同性的部分构成,这即是黑格尔学说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在从事景观设计时,我们还应重视文化景观的可比性特征。可比性是事物联系性的反映,它的内容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求同或是求异。其目的和意义在于解释环境设计领域发展与演进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做出肯定和否定。而是客观分析“此”与“彼”的关系,同时还要重视自身差异的存在,最终,形成内外交融、多重性的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