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君子:修养人格的理性学

儒家君子:修养人格的理性学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儒家看来,君子是人性修养的理想人格。此后孟子、荀子等对之又有发展,提炼出君子之道,定格为理性的君子之学。[4]儒家的君子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亦是如此,在社会上有许多表现,史书中不乏记载。在这里,崔僧渊把君子的形象定格为“孝亲”与“忠君”,正是儒家所提倡的伦理观念。封轨作为儒家的学士、经生,这里他所言的君子,自然也是儒家传统意义上的君子。这些都是儒家传统意义上的君子概念。

儒家君子:修养人格的理性学

儒家看来,君子人性修养的理想人格。孔子的君子观包括好学、志向、情怀、言行、交友等日常生活修养,以及内外交养、理性、反省、重道德礼法等四大修养原则等内容,其核心修养内容则是仁义道德,即人性的自觉和实现。此后孟子荀子等对之又有发展,提炼出君子之道,定格为理性的君子之学。[4]儒家的君子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亦是如此,在社会上有许多表现,史书中不乏记载。

如《魏书·崔僧渊传》载:“萧鸾乃遣其族兄惠景遗僧渊书,说以入国之屈,规令改图。”[5]崔僧渊在回信中曾言:“君子在家也不过孝于其亲,入朝也不过忠于其君。”[6]崔僧渊拒绝了族兄崔惠景的“劝降”邀请。在这里,崔僧渊把君子的形象定格为“孝亲”与“忠君”,正是儒家所提倡的伦理观念。

北魏时期渤海蓚县人封轨,“沉谨好学,博通经传。与光禄大夫武邑孙惠蔚同志友善,惠蔚每推轨曰:‘封生之于经义,非但章句可奇,其标明纲格,统括大归,吾所弗如者多矣。’善自修洁,仪容甚伟。或曰:‘学士不事修饰,此贤何独如此?’轨闻,笑曰:‘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言者惭退”[7]。封轨作为儒家的学士、经生,这里他所言的君子,自然也是儒家传统意义上的君子。

范阳卢度世因崔浩国史之狱,“弃官逃于高阳郑罴家,罴匿之”。后来被官府察觉,派人囚禁了郑罴的长子,将要严加拷问。郑罴诫子曰:“君子杀身以成仁,汝虽死勿言。”“子奉父命,遂被考掠,至乃火爇其体,因以物故,卒无所言。”[8]郑罴诫子所言的君子,也是儒家意义上的君子,要做到“杀身成仁”,宁死不屈。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东晋丞相王导的后人王肃因父兄被南齐武帝萧赜所杀,投奔北魏。后来,孝文帝征王肃入朝,在手诏中说:“不见君子,中心如醉,一日三岁,我劳如何。饰馆华林,拂席相待,卿欲以何日发汝坟也?故复此敕。”孝文帝视王肃为君子,“季世之高风,末代之孝节”[9],显示出他对汉民族先进文化的敬仰之情和学习接受汉文化的迫切心情。(www.xing528.com)

又有天水冀县人杨机,“少有志节,为士流所称。河南尹李平、元晖并召署功曹,晖尤委以郡事。或谓晖曰:‘弗躬弗亲,庶人弗信,何得委事于机,高卧而已。’晖曰:‘吾闻君子劳于求士,逸于任贤。故前代有坐啸之人,主诺之守。吾既委得其才,何为不可?’由是声名更著”[10]。这里所说的君子具有善于求贤、用人不疑的品质,元晖有追随、仿效之意。

《魏书·释老志》在讲述佛教时,与儒家相类比,言:“浮屠正号曰佛陀……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谓之三归,若君子之三畏也。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云奉持之,则生天人胜处,亏犯则坠鬼畜诸苦。”[11]此处所说的“君子之三畏”,即指孔子所言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12]

又有《北齐书·恩倖传》赞曰:“危亡之祚,昏乱之朝,小人道长,君子道消。”[13]《周书》卷三八“史臣曰”:“太祖除暴宁乱,创业开基,昃食求贤,共康庶政。既焚林而访阮,亦榜道以求孙,可谓野无遣才,朝多君子。”[14]《周书》卷一五“史臣曰”也发出了“不有君子,何以能国”[15]的感慨。这些都是儒家传统意义上的君子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