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爱情的经典理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爱情的经典理论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所述,爱情的本质是由爱情的生理、心理、社会三个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迄今为止,多位心理学家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爱情的理解,我们有必要对大师们的经典理论有一个大体了解,进一步认识爱情的本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爱情的经典理论

综上所述,爱情的本质是由爱情的生理、心理、社会三个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生理的成熟构成了大学生对渴求异性的原始动力;思想吸引和心理相容推动了大学生两性交往的深入,并以婚姻、家庭作为最终目标,受到社会道德法律的制约。所以心理学上将爱情定义为建立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综合需要基础之上的、使人能获得强烈的生理和心理享受的稳定而持久的情感。迄今为止,多位心理学家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爱情的理解,我们有必要对大师们的经典理论有一个大体了解,进一步认识爱情的本质。

1.爱情三因素理论

爱情的三因素理论由美国耶鲁大学的斯腾伯格(Sternberg)教授提出,他认为人类的爱情基本上由三种成分所组成:动机、情绪和认知。这三种成分对应着爱情应包含的三要素:亲密、激情、承诺。理想的爱情应该是这三者的完美结合。

(1)动机成分。动机含有内发的性驱力,包括异性之间身体容貌等特征的彼此吸引,而产生的相互喜欢、亲近的感觉。以动机为主产生的两性关系要素为亲密,是爱情的情感成分。理解亲密感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虽然亲密感是爱情的基础,在亲密感产生之初,人需要冲破自身去与人产生亲密感,但是又会因为担心太过亲近而失去自我,而在发展过程中渐渐远离,产生亲密感与自主之间的平衡行动。

(2)情绪成分。情绪表现为由刺激引起的喜、怒、哀、惧等身心激动状态。以情绪为主的两性关系要素为激情,是爱情中令人兴奋激动的成分。在两性关系开始的阶段,激情通常是最强烈的,通常表现为对方时有时无的反应,会引起自己患得患失的心情,而激发起持续不断的热情。

(3)认知成分。认知是对情绪和动机的控制因素,是爱情中的理智层面,以认知为主的两性关系要素为承诺,只愿意与对方相爱,并且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承诺包括短期与长期两种,短期是指决定去爱一个人,长期则是承诺要维系这份爱。在大学生的爱情当中,双方的短期承诺表现明显,但是却缺乏长期步入婚姻的承诺,所以在爱情关系调控当中,需要以认知来加以调控。

这三个要素分别代表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一边,就会形成不同的爱情三角。爱情关系中的亲密、激情和承诺随着时间的变化,所占比例也会改变。在爱情初期激情具有重大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亲密不断加强,并加入承诺的约束,以促使关系稳定。三角形的形状也会因为这三种元素的增减而随之改变,三角形的面积即代表爱的含量,含量越多证明爱情的品质愈高,两人的爱情三角重叠的部分越多,则代表双方对爱情关系的满意度也越高。

2.爱情依附理论

爱情依附理论将爱情与童年依恋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这一理论最早由英国精神分析师鲍尔比(Bowlby)提出,他把习性学引入发展心理学的视野中,认为婴幼儿时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的最原始的依附关系,会使个体形成一个持久且稳定的人格特质,这项特质会衍生为后来与依附对象的情感连接,在个体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时自然流露出来。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Ainsworth)进一步将依附关系区分为逃避依附、安全依附与焦虑/矛盾依附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差异表现在依附关系的互动中。美国心理学家阿藏(Hazan)和谢弗(Shaver)发现爱情关系中的许多特征与幼儿依附照顾者的行为非常相似,因此他们将安斯沃斯的三种依附类型套用于爱情关系上,分出了爱情的三种类型。

(1)安全依附型。在这一类爱情关系上,个体容易和他人亲近,可以自在地依赖他人,也愿意让他人依赖。与伴侣关系良好,对伴侣的信任度较高,愿意在沮丧或生病时向伴侣求助。在爱情关系中能够感受到较多的信任、亲密、承诺与满意感。(www.xing528.com)

(2)逃避依附型。这一类爱情关系中的个体对伴侣持怀疑态度,在亲密关系中常感到不自在,对关系不信任、无法给予承诺,与伴侣保持距离,会尽量避免和逃避与他人建立深刻的爱情关系,更倾向于依赖自己。

(3)焦虑/矛盾型。这一类型的爱情关系中,个体常显现出极端的情绪反应,忌妒感受强烈,想亲近伴侣又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沮丧或生病时会求助于伴侣,却往往不满意伴侣的回应,让伴侣感到他们太过依赖或严苛。付出后也期待对方给予相同的回馈,希望与伴侣是互惠关系。在爱情关系中信任与满意度都较低,爱情关系倾向不稳定。

阿藏和谢弗研究发现,三种不同的爱情依附类型在人际互动中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然,这三种爱情依附类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焦虑依附型者与安全依附型者交往,将有助于焦虑依附型者在爱情关系上的稳定等。

3.爱情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默斯坦(Murstein)通过探讨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提出了SVR 理论,认为亲密关系的发展依据双方接触次数的多少分为刺激、价值和角色三阶段。

(1)刺激阶段。通常双方第一次的接触即属于刺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双方彼此间被外在条件互相吸引。

(2)价值阶段。通常双方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接触属于价值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彼此情感上的依附主要建立在价值观信念相似的基础上。

(3)角色阶段。通常双方第八次以后的接触开始进入角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彼此对对方的承诺,主要建立在个体是否能成功地扮演好在此关系中对方对自己所要求的角色上。

虽然伯纳德·默斯坦认为亲密关系包含刺激、价值、角色三阶段,但在亲密关系的每个阶段中,这三种因素对亲密关系都会产生影响,只是所占影响程度的比重不同。整体来看,刺激因素在开始阶段占较高的比重,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小幅度上升最后趋于平稳;价值因素在开始阶段比重较低,关系发展至价值阶段的时候,比重会迅速提高,最后也会趋于平稳,但比重高于刺激因素平稳后的比重;角色因素虽然在开始阶段比重最低,但是到了角色阶段则会超越其他两个因素,而且,随着关系的继续发展,比重会不断地上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