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彗星命名和轨道特性-天文学教程 上册

彗星命名和轨道特性-天文学教程 上册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705年,哈雷发现1682年、1607年、1531年出现的彗星有相似的轨道,断言是同一个彗星的三次回归,并推算和预言它将在1758—1759年回归。1)彗星的发现和命名以前用肉眼,平均几年才看到一颗彗星。有的彗星在发现时被看做小行星而给予了小行星的命名,后来观测到彗星特征而再给予彗星命名。新发现的彗星由IAU命名。到2017年10月,编号彗星达361颗。彗星可按轨道分布特征划分为群和族。

彗星命名和轨道特性-天文学教程  上册

我国有彗星最早和最多的历史记载。《春秋》载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哈雷彗星最早得出的确切记载。《淮南子·兵略训》有“武王伐纣……彗星出”,据张钰哲先生推算,这是公元前1057—1055年出现的哈雷彗星。古人不了解彗星出现的规律,甚至亚里士多德“彗星是地球高层大气现象”的错误看法延续两千年。直到1577年,第谷的观测才证明彗星是在地球之外的天体。1705年,哈雷发现1682年、1607年、1531年出现的彗星有相似的轨道,断言是同一个彗星的三次回归,并推算和预言它将在1758—1759年回归。这个预言果然应验了,为纪念他而命名为哈雷彗星(1P/Halley)。

1)彗星的发现和命名

以前用肉眼,平均几年才看到一颗彗星。望远镜发明后,可以观测较暗彗星,现在平均每年约看到30颗彗星。早先,大多亮彗星以出现年代加修饰词表述,如,“1680年大彗星(Great Comet of 1680)”“1882年9月大彗星(Great September Comet of 1882)”“1910年白昼大彗星(Great Daylight Comet of 1910)”。哈雷彗星和恩克彗星(2P/Encke)是以计算其轨道并预报回归的天文学家命名的。20世纪以来,以发现者(至多三人)命名彗星成为惯例,其后加上发现的年份及表示该年所发现彗星的先后次序的字母a,b,……等作为临时名字,当轨道定出后,则按过近日点时刻次序以罗马数字Ⅰ,Ⅱ等给予正式名字。例如,Comet Kohoutek 1973f是捷克天文学家L.科霍特克(Lubos Kohoutek)发现的1973年第6颗新彗星,过近日点时间排在该年第12而正式命名为1973Ⅻ。有的彗星在发现时被看做小行星而给予了小行星的命名,后来观测到彗星特征而再给予彗星命名。自1995年1月1日起彗星命名使用新体系,每颗新发现的彗星仅一种命名:除了以发现者命名外,同时用符号C/加上发现的年、半个月符号(依次大写拉丁字母,但不用I)及数字(表示在那半个月内发现的第几颗)。新发现的彗星由IAU命名。如,百武裕司(Yuji Hyakutake)1995年12月25日发现的彗星被命名为C/1995 Y1(Hyakutake),1996年1月30日发现的C/1996 B2(Hyakutake)——它成为明亮“百武彗星”。彗星轨道性质用前缀表示:P/表示“短”周期彗星;C/表示其他彗星;A/表示以彗星命名但似乎是小行星的;X/表示未算出可靠轨道的;D/主要用于绝灭的(已知不再存在的,或不能很好预报下次回归的)。如果观测到彗星回归或确定周期的,则给予永久编号,如1P/Halley,……,310P/Hill。到2017年10月,编号彗星达361颗。

2)彗星的轨道分类

彗星常按轨道周期分为以下几类:①轨道周期短于200 a的短周期彗星;②轨道周期大于200 a的长周期彗星;③轨道为抛物线双曲线的非周期彗星。由于彗星的质量小,受到引力摄动就会发生显著的轨道变化,仔细修正摄动后,非周期彗星大多数“原来”轨道仍是椭圆,应是太阳系成员;也不排除个别彗星逃离太阳系,或来自太阳系之外的可能。

彗星可按轨道分布特征划分为群和族。有很多短周期彗星的远日距接近木星轨道,它们的公转周期不超过13 a,且轨道面倾角都小于12°,称为木星族彗星。它们可能是木星的引力摄动改变原来轨道而“俘获”的(见图7-28)。典型例子是16P/Brooks 2彗星接近木星后,公转周期从29 a变为7 a。还有些彗星分别与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有类似关系,分别称为土星族彗星、天王星族彗星、海王星族彗星。

图7-28 近抛物线彗星被俘获为木星族彗星

除了过近日点时刻不同外,其余五个轨道根数都相近的一些彗星组成彗星群。同一群的各彗星可能是由一颗大彗星分裂出来的,但是,个别彗星也可能是因行星摄动而进入群的。著名的掠日彗星群的近日距小于0.01 AU,它们在过近日点期间从高温的日冕迅速穿过,有的穿出来分裂为几个,也有如“飞蛾扑火”般消散在日冕内的。例如,池谷-关彗星(C/1965 S1,1965Ⅷ)在1965年10月20日过近日点后,两星期内分裂为三部分。德国天文学家Kreutz认为,这些彗星是一颗大彗星在接近太阳时分裂出来的,约以500 a的周期绕太阳公转,又称为Kreutz群。由分析SOHO(太阳与太阳风层探测器的缩写)日冕仪图像而发现的“掠日”彗星一般称为SOHO彗星(见图7-29)。

图7-29 掠日彗星(箭头所指)穿进日冕(由SOHO飞船的日冕仪于1998年6月1日所摄)

3)非引力效应

继哈雷彗星之后,德国天文学家J.F.恩克(Johann Franz Encke)证明1819Ⅰ彗星就是1786年、1795年和1805年出现的同一颗彗星,其公转周期约3.3 a,并预报它在1822年5月24日再次经过近日点,果然应验了,被命名为恩克彗星(2P/Encke)。其公转周期在不断地变短,下次回归的周期比前次短0.1 d。研究得出,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在下次回归时变长了约4 d。这种变化是不能用引力作用解释的,故称为非引力效应。1836年,德国天文学家F.贝塞尔(Friedrich Bessel)提出,哈雷彗星轨道运动的变化是彗核抛出物质的反冲力作用、类似于火箭喷出气体的反冲力推动作用——“火箭效应”导致的。其还可以用图7-30解释:在太阳光照射的彗核表面区,冰-尘埃蒸发流对彗核有反冲力,若彗核自转轴垂直于轨道面,当彗核自转与公转同向或反向时,因彗核冰蒸发有时间延迟,蒸发流最大方向随彗核自转一个角度,其反冲力在公转运动的分量使彗星公转加速或减速,从而公转周期变短或变长。(www.xing528.com)

除了彗核长期蒸发造成的长期非引力效应外,彗星的短期爆发(尤其是伴有高速喷流的爆发)也会造成短期非引力效应,表现在彗核的观测位置偏离未考虑此效应时的预报位置。研究表明,哈雷彗星和海尔-波普彗星(Comet Hale-Bopp)都有可观测的短期非引力效应。

4)奥尔特云、柯伊伯带和“人马怪”天体

图7-30 彗星轨道运动的非引力效应

图7-31 彗星轨道半长径倒数(1/a)的数目(N)分布

短周期彗星大多“顺向”绕太阳公转。长周期彗星“顺向”和“逆向”公转的都有。它们来自何处?1950年,荷兰天文学家J.H.奥尔特(Jan H.Oort)的彗星轨道统计研究表明,轨道半长径为3×104~10×104AU的彗星数目多(见图7-31),再考虑轨道倾角随机分布,推断那里有均匀球层式的彗星储库,现称为奥尔特(彗星)云(Oort cloud),估计那里约有彗星1012颗以上,总质量约相当于地球质量,有的彗星受路过的恒星摄动而改变轨道,进入太阳系内区,成为新观测到的彗星。新的统计研究表明,奥尔特云分为内外两部分:内奥尔特云离太阳3×103~2×104AU,有1×1013~1×1014颗彗星;外奥尔特云离太阳2×104~5×104AU,有1×1013~2×1013颗彗星。

有些柯伊伯带天体可能是彗星。多数短周期彗星(特别是轨道倾角小,轨道周期小于30 a的)可能是由此带的彗星经轨道演化过来的(见图7-32)。

图7-32 奥尔特云和柯伊伯带(截面示意)

1977年,美国天文学家C.T.柯瓦尔(Charles T.Kowal)发现不寻常的小行星1977 UB,其轨道半长径为13.7 AU,偏心率为0.3768,倾角为6.923°,最初称为柯瓦尔天体,后命名为(2060)喀戎(Chiron)。但它在1988年突然增亮,几个月后观测到它有朦胧雾气——彗发,1991年观测到它的CN气体发射(谱)线,从而推断它是直径约为200 km的衰老彗星,因而它有小行星和彗星的两种命名(2060)Chiron=95P/Chiron。此后,在外行星区(离太阳20~50 AU)又发现几颗类似Chiron的天体(见图7-33),借用希腊神话称它们为人马怪(Centaur)天体。

图7-33 人马怪天体的轨道(其倾斜程度表示轨道倾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