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南高原:山原波状起伏,地势高于黄土高原

甘南高原:山原波状起伏,地势高于黄土高原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地貌单元整体上虽为高原,但由于山坡浑圆和缓,谷底盆地浅宽,致地表呈波状起伏,因此有“甘南山原”之称。中低山区位于积石—西倾山原区以东,岷—迭高山峡谷区以北,包括临潭、卓尼两县全境及碌曲、夏河县部分地域,地处甘南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因甘南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东缘部分,除少数河谷外绝大部分地区高于陇中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

甘南高原:山原波状起伏,地势高于黄土高原

本地貌单元在达里加山至康乐县南的白石山一线之南,约在东经103°附近与西秦岭相接。海拔高度在3000m以上,是本省地势最高,面积最小的高山、高原交错区,也是昆仑、秦岭两个地槽褶皱带的连接区。除西缘的西倾山与西南缘的大积石山(藏名阿尼玛卿山)海拔在4400m以上外,甘南高原海拔均在3000~3500m间。最高的达里加山海拔高度4636m。

地质构造上,甘南高原位于秦岭和松潘甘孜两个地槽褶皱系的交接部位,大部分属秦岭地槽褶皱系,西南部属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经过各期构造运动,南秦岭东西向构造体系经历了强烈的变动。区内的构造骨架由北至南分为4个叠瓦状构造带,即北秦岭褶皱带(根部)、洮河褶冲带(后缘)、白龙江褶冲推覆带和巴西—阿尼玛卿褶冲推覆带(前缘)。从构造带的空间展布分析,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东西向褶皱断裂带,北东向断裂切割次之。由此形成区内纵横交错的构造框架和较典型的5个构造区域:夏河、临潭、卓尼3县北部太子山、白石山、莲花山等高山侵蚀构造区;夏河、临潭、卓尼、碌曲诸县侵蚀构造、构造剥蚀、侵蚀堆积的低山丘陵构造区;迭部县岷山—迭山中高山侵蚀构造区;碌曲县西南部西倾山中高山侵蚀构造区;玛曲县阿尼玛卿山中高山侵蚀构造区。

本地貌单元整体上虽为高原,但由于山坡浑圆和缓,谷底盆地浅宽,致地表呈波状起伏,因此有“甘南山原”之称。纵观全区地势,呈现三个地貌类型区,即山原区、高山峡谷区与中低山区。山原区地处本区西部,包括玛曲县全境、碌曲县大部及夏河县部分地区,主要分布在郎木寺(碌曲)—玛艾(碌曲)—甘加(夏河)一线以西。区内地势高兀,平均海拔在3300m以上。这里水源充沛,分别属“三河一江”(指黄河、洮河、大夏河和白龙江)的发源地或上游地带,水流平缓,切割微弱,大部分地表开阔平坦,起伏较小。在山体与河谷交界处形成许多缓坡和滩地,呈典型的山原地貌。除少数部分裸岩山峰、水域或居民点外,大部分地表均有良好的植被覆盖。高山峡谷区以岷—迭山系与白龙江流域为主,位于洮河与白龙江分水岭以南,积石山、西倾山以东地区。西部山峰高峻,海拔多在4000m以上;东部山峰相对较低,海拔多在3000m以上。白龙江由西向东横贯岷山、迭山之间,支流呈叶脉状分布。白龙江地形切割剧烈,相对高差多在2 000 m左右,形成显著的高山峡谷地貌区域。中低山区位于积石—西倾山原区以东,岷—迭高山峡谷区以北,包括临潭、卓尼两县全境及碌曲、夏河县部分地域,地处甘南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3000m左右,地势西高东低,倾斜明显。地貌特征是山岭无定向连续,山体陡峭、平缓、浑圆不一,走向纵横交错,其间被盆地、河谷及夷平滩地错割分离。区内有洮河、大夏河的上游干、支流分布,水网密集,呈树枝状伸展,干流区段多形成中高山峡谷地貌。(www.xing528.com)

因甘南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东缘部分,除少数河谷外绝大部分地区高于陇中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高原面地表起伏小,切割微弱,相对高度由东至西,从300~400m降至100~200m,多为宽阔草滩牧场与典型高原,为本省重要的天然牧场。例如洮河上游的碌曲高原,相对高度一般小于200m,多草滩和沼泽,分布在低山冈岭间,地面腐殖质层深厚,是典型的高原草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