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分析

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分析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以后,十六国的霸主们在黄河流域先后起伏,黄土高原自难免遭到破坏。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森林所遭受的破坏较之草原更为严重。促成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还应该加上历来不合理的农耕制度和耕作技术。黄土高原上的耕作方式,长期以来很少精耕细作,而是广种薄收,广种薄收是促成滥垦的另一个原因。

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分析

这样山清水秀的黄土高原青山终于变成了童山,绿水也变成了浊水和黄水,这是生态平衡失调的必然结果。而生态平衡的失调,则是由于草原和森林的过分破坏,再加以相沿已久的农耕制度和耕作技术,情形就更为严重。这些现象由来已久,以后愈演愈烈,仿佛不可终止。

如前所说,远在历史时期的初期,黄土高原到处都是森林或草原。由于农业发展,平原旷野逐渐开垦为耕地。陕西省中部泾渭两河下游,山西省西南部汾河和涑水河之间以及河南省西部伊洛两河河谷都是这样成为文化最早发达的地区的。这当然会使有关的森林草原受到一定的破坏,不过这在黄土高原上所占的比例不算太大,还不至于有太大影响。到战国后期以至秦汉时期,破坏的地区就相继扩大。战国后期秦国向西北扩展疆土,秦始皇汉武帝相继开辟相当于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河南地[13],问题就显得突出了。现在鄂尔多斯主要是草原,战国后期泾河上游子午岭与六盘山之间和现在的鄂尔多斯相仿佛,也是一片草原。当时秦国向西北扩展主要就在泾河上游,当地草原转变成农耕地区,基本上也就从此开始。秦始皇在河南地的设置,大致也是绍述其祖上的旧规,这种办法,后来到汉武帝时还一直沿用,也就是说,河南地的草原当时一再受到破坏,此后由于从事游牧的民族和从事农耕的民族的两方势力在黄土高原北部互相消长,农田和草原就不免相应地随时改易。魏晋以后,十六国的霸主们在黄河流域先后起伏,黄土高原自难免遭到破坏。这些霸主们有些出自游牧部落,因其部落迁徙所及,被破坏的草原就相应地得到恢复。等到这些霸主们销声匿迹,从事农耕的人重新来到,草原就又受到破坏。像这样的互相改易,在以后并不是就完全没有再次发现,不过到了明代才大致成了定局。每一次变迁都引起生态平衡的失调。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森林所遭受的破坏较之草原更为严重。森林遭受破坏自然与发展农业有关,因为破坏了森林就可空出土地从事耕种,这只是其中的一端,其他如伐取材木当作薪柴等,都会使林地缩小或消失。不过在历史时期的早期,这样的破坏程度是相当微小的,甚至是无足称道的,随着时移岁易,就愈益严重。大致说来,黄土高原森林遭受破坏,可以分为四期:第一是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一开始,还说不上有什么大规模的破坏,到了后期,现在陕西中部和山西西南部等所谓平原地区的森林,绝大部分都受到破坏,林区明显缩小。第二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上述的平原地区的森林,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到这一时期行将结束时,平原上已经基本没有林区可言了。第三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平原已无林区,森林的破坏开始移向更远的山区。第四是明清以来时期。这一时期,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黄土高原森林受到摧毁性的破坏,除了少数几处深山,一般说来,各处都已达到难于恢复的地步[14]。由远古时期漫山遍野的森林,演变到大部分都是濯濯童山,这就必然会招致生态平衡的失调。(www.xing528.com)

促成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还应该加上历来不合理的农耕制度和耕作技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阶级大量据有土地。一般农民只有少量土地,甚至根本没有土地,因而就不免到处开垦,由于不断的开垦,终于形成了滥垦,把若干根本不适于农耕的土地也都尽量开垦了。这样滥垦的土地产量不会很高,无法借此解决粮食问题,所以只好更多地开垦,这样就把原来地面上的植被都破坏了。这就是说,黄土高原不仅森林和草原被破坏,就是一般植被也难于保存下来。

黄土高原上的耕作方式,长期以来很少精耕细作,而是广种薄收,广种薄收是促成滥垦的另一个原因。既然广种,也就不一定去选择耕地了,甚至极陡的坡地也要种植。陡坡本来容易流失水土,一经耕种,疏松了土壤,当然更会使水土流失。森林草原的破坏,水土已经容易流失,再增加这样的人为作用,水土流失自然相应加速,流失的水土通过沟壑溪涧,最后都汇集到黄河,就增加了黄河泥沙含量。据近年测验,黄河每年通过三门峡流到下游的泥沙,多达十六亿吨。这是不能不引起注意的重大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