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土高原生态平衡失调的影响

黄土高原生态平衡失调的影响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土高原的生态平衡既已失调,就会发生影响。首先应该提到的是黄土高原上沟壑的增多。黄土高原上不是没有平原的,关中平原就是一个最大的平原。黄土高原生态平衡失调不仅促成沟壑发展和水土严重流失,而且还促成黄土高原北部沙漠逐渐扩大,并向南侵移。这完全是森林和草原破坏,生态平衡失调所引起的。

黄土高原生态平衡失调的影响

黄土高原的生态平衡既已失调,就会发生影响。显著影响有三:一是沟壑增多;二是河流浑浊;三是沙漠扩大。总起来说,是改变了当地青山绿水的面貌,甚而还影响到黄河下游的安危,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泛滥,不能说与此无关。

首先应该提到的是黄土高原上沟壑的增多。黄土高原上不是没有平原的,关中平原就是一个最大的平原。由关中平原往东,隔着黄河,与汾涑流域遥遥相对。汾涑流域是由中条山往北,包括整个涑水河流域,而达到汾河的下游。这里也是一片平原,论范围仅次于关中平原。当然,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平原,其他地方几乎大部都成了沟壑。历史时期早期的千里沃野现在已杳不可睹,因为已经变成了沟壑区了。这样的沟壑区以陕北、陇东、晋西北最为突出。本来黄土高原上有很多的原,现在关中平原和汾涑流域那个平原的周围,还有不少的原,虽然和历史时期早期比起来,广狭不同,但规模依旧存在。再往北去,就显得差别愈大,尤其是由关中平原再往北去,更为明显。现在延安、延川诸市县以原为名称的地方还不少,实际上也只是徒有其名,说不出它们的旧轮廓。为什么?因为原都演变成沟壑了。如果一定要寻找旧痕迹,则当地所称的梁、峁,还可略为仿佛于万一。梁乃是原经过侵蚀分割所形成的,而峁乃是梁经过侵蚀分割所形成的。延安、延川诸市县以北,原的名称就更是稀罕了。还有不少的梁、峁可以略见其演变的痕迹。至于陇东比较好一点,至少马连河畔还有一个董志原。陇东人以前常以董志原和关中相比拟,现在就难于这样说了。现在董志原南北长而东西窄,正在向着梁过渡。如果不是当前正在抓紧治理,就难保将来不会演变成梁。在原、梁、峁演变过程中,沟壑随着出现,而且愈出愈多,层次不绝,纵横错置,极尽复杂之能事。沟壑的出现,就是森林草原破坏,生态平衡失调的具体结果。因为没有森林草原涵蓄水源,一遇降水,就容易加速侵蚀,沟壑于是形成。沟壑既已形成,更多的表面暴露,使侵蚀向纵深部发展,最终又破坏了表层残留的植被,沟壑就向长宽方向发展。森林草原破坏后,无论久雨、暴雨,所降之水皆无法涵蓄,尽量流下,就更助长沟壑发展。再加人为因素,益发像火上添油一样,不可终止。因为在沟壑旁边的斜坡、陡坡上从事耕种,水土更易于流失,沟壑被冲得更宽了。

水土流失促成沟壑增多,而沟壑增多反过来又促成水土流失加剧。这样互相反复,平整的地面日益减少,农业经营就会倍感艰辛。水土流失不仅流失了土壤,也流失了土壤中的养分。黄土见于我国记载最早,两千多年前即已被认为当时全国最为肥沃的土壤[15],这种土壤是长期自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宝贵自然资源,也是孕育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自然基础,既经流失,很难恢复,历史时期的生态平衡失调,致使肥沃黄壤不断付诸东流,实是莫大损失。保护这一宝贵资源,在今天对于中华民族确是急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黄土高原生态平衡失调不仅促成沟壑发展和水土严重流失,而且还促成黄土高原北部沙漠逐渐扩大,并向南侵移。鄂尔多斯的沙漠,以毛乌素沙漠最大,唐代中叶以前尚未见于记载。现在陕西靖边县北的白城子,于唐时为夏州治所[16]。这里本是十六国时赫连勃勃所建立的夏国都城。当赫连勃勃选择这里作为都城时,是注意到当地附近有森林葱郁的青山和清澈的河流,正是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才使他把都城建立起来[17]。到唐朝中叶,这里还没有沙漠,可是到唐朝末年,这里的沙漠就已见于记载[18]。这完全是森林和草原破坏,生态平衡失调所引起的。唐朝以后,这里的森林并没有填补起来,沙漠逐渐扩大,进而淹没附近的草原,到现在,不仅白城子附近都是黄沙,而且还向东南蔓延,达到横山榆林诸县,离黄河不很远了。如果不设法治理,这样的流沙是不会自己停止蔓延和扩展的。

由于水土流失和沙漠扩大,泥沙随水流下,就增加了河流的浑浊程度。前面说过,黄河原来并不以黄相称,到西汉初年才有了黄河的名称,这应该和当时森林遭受破坏和大量开垦土地有关。泾河清浊的变化正堪作为说明。如前所说,泾河本是一条相当清澈的河流,战国后期开始变浊[19]。这正是秦国疆土达到泾河上游的时候。泾河主要支流马连河,西汉时称做泥水[20]。泥水的名称显示水中多含泥沙。支流如此,无怪乎原来清可见底的泾河,这时竟然被说成“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了”[21]。这样情况当然不止一条泾河。这样多的泥沙都流入黄河,必然增加黄河含泥沙量。西汉时人还说,一石黄河水,就有六斗泥沙[22]。黄河真是名符其实了。(www.xing528.com)

泾河如此,渭河也未能独为幸免。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东流过陇山,经关中而入于黄河。陇山以西渭河的上中游,本是一片连绵不断的森林,渭河的主流和支流无不受到覆盖[23],所以渭河有些时期也是相当清澈的。渭河下游本来船舶畅通[24],可是到隋唐时渭河下游就“流浅沙深”,致使船只行驶困难[25]。再到后来,除过两岸间的摆渡外,上下的船只早已绝迹了。这样的变迁和陇山以西森林的破坏不是毫无关系的。

汾河发源于管涔山,傍吕梁山脉之东而南流。吕梁山脉自来也是一个著名的森林地区。唐代中叶,由于国都长安附近秦岭山脉所产木材不足应用,采伐地区就移到吕梁山上,现在山西岚县当时称为岚州,就成了主要采伐区[26]。下至北宋,采伐区又向南移,到了石州和汾州[27],也就是现在的吕梁市离石区和汾阳市。这是说采伐地区扩大到几乎包括整个吕梁山脉。这当然就会影响到汾河,使它由清澈变成浊流。汾河以东的沁河和汾河一样,不过沁河主要受太岳山和太行山森林破坏的影响。

比较好一点的是洛河和伊河,这两条河流所流经的地区不完全在黄土高原,所以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由于黄土高原的原面破碎,沟壑增多,沙漠扩大,河流也随之浑浊,这和远古时期山清水秀的情形成为极为明显的对照。由于原面破碎,沟壑增多,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大量泥沙随水下流,汇入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由于沿流落差较大,水流激湍,这样多的泥沙还不至于显出问题,等到流至下游,水流渐缓,泥沙随处沉淀,河床不断抬高,形成悬河,一遇大水,就容易决口泛滥,造成更大的危害,千百年来黄河灾难时有所闻,其主要原因实在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