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析两湖地区的生态问题

分析两湖地区的生态问题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近年来,受到自然和人类双重作用的影响,湖区面积和容积不断减小,水位不断降低,湿地面积不断萎缩,生态环境问题不断,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洞庭湖水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局部湖区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湿地萎缩严重,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洞庭湖水位下降、湿地面积萎缩以及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提前,湿地生态面临严重的退化威胁。

分析两湖地区的生态问题

长江中下游拥有洞庭湖鄱阳等多个国际重要湿地,在调蓄洪水、物种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系、降解污染和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受到自然和人类双重作用的影响,湖区面积和容积不断减小,水位不断降低,湿地面积不断萎缩,生态环境问题不断,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洞庭湖

(1)水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局部湖区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目前洞庭湖湖区水环境质量尚好,据2002—2007年及2008年l—9月14个常规断面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洞庭湖各断面均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标准(不包括氮磷指标),整体水质状况为优良。但水质仍呈变劣趋势,湖区各断面II类水质的比例由2002年的100%下降至2007年的28.6%。CODCr、NH3-N的平均污染指数分别由2002年的0.444和0.288上升到2007年的0.649和0.453。沅江城区、南嘴等巡湖岸边常年存在7条(宽200m,长5~8km)劣V类水质污染带。

从2007—2008年调查发现,底泥中Pb、Cd、Cr、As和Ni的含量位于TEL(临界浓度)和PEL(可能效应浓度)之间,存在很大的生态风险。在枯水季节,洞庭湖湖区底质中Ni、Pb、Cd和As的平均浓度高于TEL、低于PEL,极大值高于PEL且集中在东洞庭,说明整个洞庭湖湖区Ni、Pb、Cd、As污染普遍较重,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2002—2007年,洞庭湖总体处于中营养水平,但局部湖区富营养化问题突出。东洞庭湖2002—2007年的营养化指数处于45.6~49.0之间,属于中营养水平,但2008年1—9月,东洞庭湖营养化指数范围50.4~52.1,达到轻度富营养水平,2008年7月调查发现,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蓝藻发生面积近10km2,叶绿素a浓度局部高达40mg/m3

(2)湿地萎缩严重,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受气候、降水以及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洞庭湖水位降低,水域和湿地面积减少,原有的湿地生物群落演替、时空分布格局被打破,呈陆地化演替趋势,湿地生态安全受到威胁。9—10月长江入湖水量是洞庭湖维护湿地生态水量的主要来源,由于长江来水水量减少,洞庭湖水位下降迅速。南咀历年9月平均水位31.45m,而2006年下降到28.5m左右。洞庭出口城陵矶历年9月平均水位为28.21m,2006年仅22~23m,致使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湿地面积缩小,万子湖、横岑湖、鹿湖、君山后湖等湖泊冬季干枯,10多万亩浅滩湿地缺水开裂,湿地植被干枯。洞庭湖水位下降、湿地面积萎缩以及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提前,湿地生态面临严重的退化威胁。

洞庭湖近年虽监测到鱼类21科、111种,但原有的白鲟、鲥鱼、白甲鱼等6种珍贵鱼种尚未监测到。2006年比2000年东洞庭湖区越冬水鸟数量较少幅度高达50%,鸟类总数历年为30万只,但是2006年总数下降到3万~4万只,国际濒临危物种东方白鹳由802只减少到36只,鸿雁由原来的3000多只减少到不足300只,小白额雁的数量也下降了40%,洞庭湖原有200只白鹤,在2004年基本消失。

2.鄱阳湖

(1)湖区水环境不断恶化。鄱阳湖为季节性过水湖泊,污染物不易积累。就污染物年平均值来看,整个湖区水质基本符合国家地表水二级标准,水质良好,仅个别湖区水质监测点个别项目超过二级标准。但是,随着近些年经济的迅速发展,鄱阳湖流域内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城镇排污量和人口不断增加使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不断流入湖泊,鄱阳湖水质日渐下降。

从鄱阳湖1991年至2000年的水质监测数据来看,虽然整个湖区水质还能达到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但在趋势上,鄱阳湖水质正呈逐年下降趋势。按“中国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推荐的评分法进行评价,鄱阳湖1989年富营养化评价值为36,全年处于中营养状态;1998年鄱阳湖4—9月富营养化评价值为39,仍属中营养状态;1999年鄱阳湖4—9月富营养化评价值为39,仍属中营养状态;2000年4—9月富营养化评价值为40,富营养化程度增加,表明鄱阳湖正缓慢地向富营养化趋势发展。

枯水期的水质现状更令人堪忧,据江西省水文局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上世纪90年代,鄱阳湖以I、II类水质为主,但至2007年,鄱阳湖出湖III类水质的水量占80%,其中10—12月湖盆III类以上水质不到30%,枯水期水位偏低、水容量减少造成的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三峡工程的运行调度可能对污染物的迁移、扩散、降解的环境行为和作用机制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湖区水体的环境容量

(2)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由于泥沙淤积、人工围垦,使湖床淤高,湖面缩小,鱼类资源趋向衰退。鄱阳湖围垦造成鲤、鲫鱼等喜草性产卵鱼类产卵场面积从1961年的5.2万hm2,下降至1984年的2.6万hm2,减少了一半。再加无节制的捕捞,鄱阳湖区鱼类资源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锐减。鄱阳湖湿地较常见的水生、湿生植物种类也正在消失或严重退化。在20世纪60年代时有119种,20世纪80年代调查时只有101种,20多年时间减少了18种,其物种消失的速度令人震惊,绝大多数水生经济植物趋于绝灭。三峡水库预泄期和蓄水期导致的水位变动,可能对鄱阳湖湿地水生态系统产生影响。(www.xing528.com)

(3)鄱阳湖区血吸虫病的防疫形势依然严峻。鄱阳湖区是血吸虫的重疫区,由于钉螺(血吸虫毛蚴的中间宿主)生存的江湖洲滩面积辽阔、病疫流行因素错综复杂、防治力度有限等原因,目前鄱阳湖地区血吸虫病仍处于重流行状态。尤其是1998年、1999年两次特大洪水的发生,导致湖区大量的圩堤漫顶或倒堤,钉螺随之扩散,湖区钉螺面积扩增明显。据2002年的资料统计,江西省血吸虫病流行区人口443万人,病人约12.68万人,晚期病人4323人,钉螺面积7.76万hm2,其中湖沼型钉螺面积7.65万hm2。鄱阳湖冬陆夏水的状况使湖区广袤的草洲成为钉螺孽生的天堂,江西省99.9%的有螺面积出现在鄱阳湖。

3.生态问题修复策略

(1)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水土保持工作。全面贯彻《水土保持法》,编制和实施水土保持规划,坚持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不断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强两湖湿地的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封育保护工作,提高植被覆盖率和涵养水土的能力。

(2)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大力实行水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区域水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排污总量控制、排污口统一管理、水环境有偿使用、排污权有偿转让等一系列制度;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发展机制,推广和普及各种节水减污技术;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各种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不断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投入,加快污水集中处理、中水回用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减轻水污染负荷,逐步改善水环境质量,维护水生态环境的安全。

(3)建立三峡工程生态补偿机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资源环境有偿使用”“污染者付费、损害者赔偿、违法者受罚、受益者补偿、保护者有奖”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减缓三峡工程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促进流域生态共建、环境共保,促进流域和谐、区域和谐,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4)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水资源是一种战略性经济资源,供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赋予流域机构统一管理全流域水资源的法定权力,流域水资源应在流域统一管理的前提下,遵循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合理配置、水量统一分配、取水许可、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同时也要加强对全流域取水、供水、用水设施的宏观调控和监管,促进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5)充分发挥三峡水库调节的作用。三峡水库建成后,一方面将改变两湖的水文情势,势必影响水生态系统的演变趋势:但另一方面,三峡工程具有很大的调节库容,具备一定的调节能力,通过调节三峡工程的蓄放水流量,充分发挥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作用,减缓三峡工程对两湖地区的水生态系统。

总之,两湖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善,需要水利农业环保等多部门共同协作、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并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这样才能保证两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