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有农业生产条件下基本可以保障我国谷物自给和口粮的安全。图8.1全国耕地等级比例此外,人为与自然因素的影响使我国耕地质量呈现下降趋势。从水资源的角度来分析,“北粮南运”难以为继。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超载,限制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耕地资源后续支撑能力不足

据估算,我国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目标时,需要播种面积达到8.667×107hm2。我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基本农田有1.040×108hm2。在现有农业生产条件下基本可以保障我国谷物自给和口粮的安全。耕地质量、数量的不断变化,以及耕地时空的变化,给我国食物安全带来了不利影响。

1)耕地和播种面积呈减少趋势

据调查,2013年全国净减少耕地面积达8.02×104hm2。随着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实施,耕地流失的局面难以逆转,且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致使耕地总量增长严重受限,而耕地数量的减少将直接造成粮食产量的降低,同时,我国粮食的播种面积也呈下降趋势,进一步降低了我国粮食的产量。

2)耕地质量不容乐观

根据《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2009年)标准,我国耕地总量的60 %是三至六等的耕地(见图8.1),一等地和二等地总量较少。在空间分布方面,占全国耕地总面积71.28 %的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海地区和西南地区,是我国耕地资源的主要分布区,这些区域中的一至三等优质耕地仅占比31 %,而三至七等的中等耕地占比58 %。可见,我国优等土地占比低,生产力提升困难,而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中等地、差等地的生产力提升空间也非常有限。

图8.1 全国耕地等级比例

此外,人为与自然因素的影响使我国耕地质量呈现下降趋势。首先,受不合理开发利用方式的影响,以及受洪涝、干旱、沙化、盐渍化等自然灾害和退化的威胁,土地资源退化,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其次,土壤污染情况愈加严重,粮食的播种、生长和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另外,占优补劣行为进一步加剧了优质耕地资源的流失。本属于生态用地的陡坡耕地、草原耕地,以及处于江河湖泊最高水位控制线范围内的耕地也造成耕地质量的下降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耕地资源空间格局变化对食物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在我国,水热条件良好的东部地区仅有全国30 %的耕地资源,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耕地占比还在继续下降,我国的耕地重心表现为“北进中移”的态势。在空间上表现为长江沿岸、东部沿海地区、黄土高原,以及从东北到西南大致沿第二级阶梯山地一线地区的耕地减少最为明显,而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以及内蒙古河套平原等传统产粮区耕地面积呈现增加态势。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耕地资源重心“北进中移”,导致我国粮食生产重心也在随之变化。该变化是以过量消耗北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为代价的。长此以往,将加剧北方地区水土匹配的矛盾,北方粮食生产的安全性将会下降,我国粮食的可持续性将会受到巨大威胁。

(2)“水减粮增”矛盾突出,“北粮南运”难以为继

1)农业用水量减少、“水减粮增”矛盾突出

我国的农业用水比例由1949年的97.1 %下降到2014年的63.5 %,并继续呈下降趋势,2017年我国农业用水仅占62.32%(见图8.2)。但全国用水总量持续快速上升,主要是工业和生活用水(见图8.3)。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水将进一步被挤占。而人口增长,人类对粮食及其他食物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水权的转变,灌溉粮田面积不断减少,“水减粮增”的矛盾更加突出。

图8.2 2017年我国用水结构统计图

图8.3 2005—2017年我国各领域用水量统计(www.xing528.com)

2)农业生产与水资源分布错位,“北粮南运”难以为继

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紧缺,且水资源分布是南多北少,而耕地资源则正好相反。历史上,我国南方地区生产的粮食远比北方地区多,一直是“南粮北运”的格局。1990年以后,“南粮北运”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北粮南运”的新格局。粮食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水,使得我国北方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的分布严重错位,该错位将进一步加重北方地区水资源的压力,使缺水问题日趋严重,有些地区不得不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地下水灌溉会导致该地区大面积出现地下水漏斗,严重影响未来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从水资源的角度来分析,“北粮南运”难以为继。

(3)农业内源性环境问题突出,防治难度较大

日益严重的农业污染已成为破坏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首要因素,畜禽水产养殖、农业化学物质的投入是造成农业污染的重要来源,已直接威胁我国的食物生产安全。

1)化肥利用率低,农用化肥施用强度持续增长

如今,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以约占世界8%的耕地消耗了约35%的化肥。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化肥施用是粗放式的,化肥利用率仅26%~37%,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化肥随地表径流、淋溶等途径损失掉,这对周边流域水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态系统

2)农药施用量不断增加,农业环境风险增大

有害生物的抗药性不断增加,农民施药的粗放性,导致农药使用量继续加大,目前,我国的农药生产和使用量居世界首位。在所有种类的农药中,高毒农药的环境风险非常大,虽然目前我国的高毒农药的使用比例有所下降,但数量仍然很大,特别是杀虫剂和杀菌剂等,如以往使用的滴滴涕和六六六等,这些农药残留物很难分解,对人们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产生着持续的负面影响。

3)畜禽水产养殖环境管理水平低下

近年来,我国的畜禽养殖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肉、蛋生产国,然而,我国的集约化养殖水平不高,这与行业的快速发展不相称。目前,我国以小规模畜禽养殖为主,配套设施不完善,养殖环境管理水平不高,与种植业养殖业脱节严重,致使大量畜禽粪便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环境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4)生态问题依然严峻,潜在威胁堪忧

1)农业生态超载,抑制其生态功能的发挥

农业生态系统是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它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不仅具有产品生产功能,还具有环境服务、旅游服务、文化教育及美学等功能。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超载,限制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

2)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依然严重

21世纪初,我国进行了多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普查,在此基础上,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组织开展了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考活动,较为准确地摸清了全国土壤侵蚀的现状。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形势依旧严峻,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导致流失区的土壤退化、江河湖库淤塞、泥沙下泄、沙尘暴危害加剧,并使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同时还给下游地区带来了危害:①造成土地严重退化和耕地毁坏,制约农业生产,威胁国家粮食安全;②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③加重面源污染,影响粮食安全。同时,我国还存在严重的荒漠化与沙化问题,其中,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甘肃5省(自治区)是荒漠化和沙化的主要区域。荒漠化和沙化不仅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还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人民的贫困程度,使地区间差异继续扩大。

3)农产品品种单一与外来物种威胁问题并存,农业生物多样性退化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一些新研制的高产量产品种已取代了与野生亲缘种共存的地方品种,使它们陷入灭绝的状态,造成了农业景观千篇一律,品种单调。这种状况虽然在短期内可使农产品的产量明显增加,但一旦这种水肥充分和现代化的管理的条件不能满足,新的科技物种与本地品种及其野生亲缘种缺乏基因流动,致使它们的遗传特性趋向一致,这会引起新的科技物种容易受到流行性病虫害的侵袭。这种完全依靠昂贵的生产资料又不能持久高产和安全生产的经营方式,严重危害了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现阶段,我国有许多好的农业传统并未得到继承,大量优良的农业品种已丧失殆尽。此外,外来生物入侵也正成为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地区都发现有外来物种,除青藏高原及其他极少数的自然保护区外,其他区域都能找到外来杂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