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块玉:关汉卿代表作,古代女子别情别恨的散曲

四块玉:关汉卿代表作,古代女子别情别恨的散曲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汉卿自送别,心难舍。〔1〕阑:栏杆。关汉卿,号已斋,约生于金末,卒于元,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首。这是一首描写古代女子离情别恨的散曲。散曲前三句“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抒写了别离时的不舍与艰难。相见时难别亦难,情浓之时的人们却要被迫分离。女子怀着一腔的相思离愁凭阑远眺。句中“又”字流露出的是女子的怨怒。

四块玉:关汉卿代表作,古代女子别情别恨的散曲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

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1〕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注释】

〔1〕阑:栏杆。

【赏析】(www.xing528.com)

关汉卿,号已斋,约生于金末,卒于元,元代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又有祁州(治今河北安国)、解州人(治今山西省运城)人诸说。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首。作品以杂剧的成就最大,最著名的有《窦娥冤》;历史剧代表作有《救风尘》《单刀会》《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50多首、套数10多首,被誉“曲家圣人”。

这是一首描写古代女子离情别恨的散曲。全曲只有七句,没有长篇大论的铺述和渲染,但却恰如其分地将女子的相思离别表达得淋漓尽致。寥寥数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女子凭栏思夫图,同时也给我们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

散曲前三句“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抒写了别离时的不舍与艰难。相见时难别亦难,情浓之时的人们却要被迫分离。“自送别,心难舍”,一个“难”字,将离别时的不舍流露出来。这难舍之情也许恰如莺莺十里长亭送别张生时这般:“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一点相思几时绝”这句,让我们想起“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这相思离恨是如青草流水一般绵绵悠长的。“几时绝”便是女子在自问,谁知道呢?只要相隔天涯,只要没有日日厮守,这相思就难以停止。这句曲抒发了女子对远方良人的情意绵长,同时又让我们体会到她心情的凄然与盼望,她渴望早点结束这相思,可是她对于归期又是无望的,她只能独抱着这相思,凄然地问一声“几时绝”。

第四句“凭阑袖拂杨花雪”。女子怀着一腔的相思离愁凭阑远眺。人说“登高望远”,她在望着良人是否能够归来,或许只是望着良人离别时远去的方向,希望自己的眼睛能穿越千山万水,看见他踽踽独行的背影苏轼在《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中写道:“今年春尽,杨花似雪”。杨花成了闺怨女子的化身,女子凭栏远望时,用自己那长长的宽宽的袖子将如雪的杨花拂落在地,那点点悠悠落下的杨花恰如女子潸然而下的眼泪。

后三句“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承接第四句“凭阑”而来,女子凭栏远眺,触目之处是山长水阔,溪斜山遮。句中“又”字流露出的是女子的怨怒。她怨恨这溪这山遮挡了良人的影子。若是大地广阔一马平川,没有任何遮挡,是不是就可以看见良人呢?女子在迫切相思的心绪下,竟迁怒于山水,这无理的迁怒恰恰体现了她对良人的热切思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