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语全鉴:晋文公助襄王重登王位

国语全鉴:晋文公助襄王重登王位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①,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②。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在郏地重新登上王位,襄王很感激他便以土地作为酬劳,晋文公辞谢,要求死后用天子的隧礼安葬。于是晋文公不再冒昧地请求隧葬,接受赐地以后就回国了。

国语全鉴:晋文公助襄王重登王位

【原文】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今天降祸灾于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旅于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由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懋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注释】

①郏(jiá):姓氏,出自春秋时期的郑国,以地名为氏。在今河南洛阳附近。

②隧:指墓道。古代天子死后灵柩从墓道入葬,诸侯不得用此葬礼。

③公侯伯子男:周代的封爵等级。

④内官:宫中的女官。九御:指九嫔,指天子的妃子。

⑤九品:即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等官员。(www.xing528.com)

⑥不佞(nìng):没有才智。襄王对自己的谦称。叔父:指晋文公,韦昭注云“天子称九州之长同姓曰叔父也”。

⑦改玉改行:玉指当时贵族佩带的玉饰。

⑧懋(mào):勤奋努力。

⑨忝(tiǎn):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

【译文】

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在郏地重新登上王位,襄王很感激他便以土地作为酬劳,晋文公辞谢,要求死后用天子的隧礼安葬。襄王不同意,说:“过去我们先王拥有天下,划出方圆千里的土地作为甸服,以便供给天帝以及山川百神的祭品,以备百姓万民生活所需的用度,以此应付变乱和无法预料的灾患。然后将其余的土地按规定分配给公、侯、伯、子、男,使他们各有安居的处所,以此顺从天地尊卑的等级,才不至于遭到灾害,先王哪里敢有自己的私利呢?他宫内的女官不过九御,治理朝中事物的外官也不超过九卿,用这些官员去供奉神灵、主持祭祀就足够了,哪里敢尽情满足自己的声色口腹之欲而破坏各种法规制度呢?也只有生前死后服饰器物的色彩和纹饰,因为地位高于百姓而在使用布帛的优劣上有所区别,是为了以此来区分尊卑贵贱的等级,除此之外,天子与其他人还有什么两样呢?如今上天将灾难降临到周室,我也只能独自守护住王室的财产而已,又因为我没有才智以致劳动了叔父您,但是如果我擅自改变先王重要的制度来酬谢我个人所受的恩惠,那么叔父您必将受到人们的憎恶,因为这不是我个人的财物,我又哪敢独自吝惜呢?前人有言道:‘变换佩玉就要改变步伐。’叔父如果能光扬美德,改姓易朝统治天下,以此开创新的制度来显示自己的功业,而且采用天子的礼法来统治安抚百姓,那么我一人即使被流放到边远荒地,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如果仍是姬姓掌有天下,叔父依然将被列为诸侯,来把恢复先王的规制作为自己的职责,那么葬礼这样重大的体制还是不可更改。如果叔父继续勤奋努力地光扬美德,那么尊贵的礼仪自然会得到,而我如何敢为了私情就改变先世的体制,以至于有愧天下,倘若如此,又把先王和百姓放到哪儿去了呢?又如何制定政令去实施呢?如若此时不应允您的请求,但叔父自己拥有了土地而自行隧葬,我怎么能知道呢?”于是晋文公不再冒昧地请求隧葬,接受赐地以后就回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