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中国在全球贸易的地位及影响

清代中国在全球贸易的地位及影响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中国经济的强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成功。所以,仅仅把清朝看作落后于西方的封建王朝,并不足以解释当时清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但可以看出,乾隆时期的中国虽然归并为一口通商,但这并未影响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是客观形成的,即使贵为皇帝的乾隆也无法对这种贸易状况做出质的改变。

清代中国在全球贸易的地位及影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当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军激战正酣的时候,清朝颁布一项严格法令:“令行文该国番商,遍谕番商。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此于粤民生计并赣、韶等关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肃清。看来番船连年至浙,不但番商洪任等利于避重就轻,而宁波地方必有奸牙串诱,并当留心查察。如市侩设有洋行,及图谋设立天主堂等,皆当严行禁逐,则番商无所依托,为可断其来路耳。”

所谓“此国”,即是英国。当时英国商人一再请求到浙江一带进行贸易,清朝朝廷上下经过反复讨论,最终颁布了以上谕旨,从此以后,中国关闭了其他几处贸易关口,外国商人只能到广东沿海进行贸易,即所谓“一口通商”。

一口通商的限关政策,对中外贸易造成巨大影响,极大地限制了欧洲商品向中国的输入,特别是使欧洲国家的商人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这与西方国家在18世纪寻求建立全球殖民贸易体系的初衷严重相悖。寻求中国的贸易开放及构建符合西方国家需求的贸易制度,因此必然成为中西关系中的核心问题。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向中国派出的第一个使团—马戛尔尼使团在经过与清朝的反复接触和一系列觐见礼仪之争后,其在浙江舟山开辟贸易通道等诸多通商要求被乾隆帝彻底拒绝。这个使团带着乾隆帝那份“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的著名上谕,悻悻而回。

以上这两件事,成为后世批评清朝闭关自守、拒绝对外开放和走向世界的两个代表性事件,有人甚至认为,清朝由此彻底关上了开放的大门,丧失了走向世界的机会。

然而,乾隆帝真的将世界拒之门外了吗?(www.xing528.com)

研究清代经济史,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数据,就是清朝的国家财政收入。现在研究可以表明,从康熙以后,到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的国库收入基本上维持在5000万两到7000万两白银之间。特别是在乾隆时期,清朝的国库收入基本上稳定地维持在五六千万两白银之上。这在当时是相当大的一组数字。也正因为如此,乾隆才能够发动那么多战争,才拥有所谓的“十全武功”,才能够修建、扩建圆明园、清漪园等海淀西山一带的皇家园林。

那么,乾隆的钱从哪里来呢?当然大家可以说他收取了大量的赋税,包括地丁银、国内的贸易税等。与此同时,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看,18世纪的中国,包括乾隆时期,也处在全球的贸易体系之下,它不可能封闭,也没有去主动封闭。当时中国经济的强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成功。所以,仅仅把清朝看作落后于西方的封建王朝,并不足以解释当时清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中国是一个白银短缺的国家,银矿严重不足,特别是和中国对白银的需求相比而言。中国的白银在明清时期,特别是在清代,主要依靠国际贸易来获得。中国在当时从世界贸易中获得了多少白银呢?借用一个西方学者提出的概念来概括,当时的中国号称是世界白银的“终极密窖”。这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中国对白银的需求没有尽头,数量无限大。第二,进了中国,白银就不会再流出了。因此,清代中国才是白银的“终极密窖”。根据很多学者的研究,在18世纪,美洲产的白银约有74000吨,其中约有2000吨进入亚洲,而大部分进入中国,约52000吨进入欧洲。但是,进入欧洲的52000吨中,又有70%的白银转到了亚洲。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全世界白银可通过三个渠道进入中国:第一个路径,是从美洲经过西方国家,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和英国、法国,进入欧洲,然后再转入中国。第二个路径,直接由美洲转运到亚洲,经过马尼拉(Manila,现菲律宾首都及第一大城市)转移到中国。第三个路径,日本白银产量非常大,大量的白银从日本进口到中国。这三项加起来,18世纪进入中国的白银达到48000吨,另外还有一部分从东南亚、俄罗斯进入中国。所以整体上,18世纪进入中国的白银大概达到6万吨。[3]

这么多白银进入中国,必然大规模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一,刺激中国的信贷发展。追溯中国信贷发展的历史,必然会追溯到清代,很多票号,如山西票号,正是在清代发展起来的。第二,刺激人口和生产的增长。第三,造成经济的扩张。中国当时的经济扩张,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是非常大的,表现为大量中国的产品,如丝绸、茶、瓷器等大规模地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第四,表现为中国的通货膨胀。中国在当时使用两种货币,一种是白银,另外一种是平常的百姓使用的铜钱,当时称为“制钱”。大量的白银进入中国,必然要求中国制造更大量的铜钱来与之相平衡,以保持一个平衡的银钱比价。而当更多的白银进入中国,就必然造成通货膨胀,造成“银贱钱贵”的局面。比如,当时很多中国人像洪亮吉(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翰林院编修)等记载了中国通货膨胀的情况。以米价为例,据洪亮吉记载,在乾隆初年,一升米的价格是6.7文,一丈布的价格是三四十文。到乾隆末年,一升米的价格是三四十文,涨了五倍以上;而一丈布的价格是一二百文,也涨了三倍以上。大概算下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在乾隆末年达到了300%。这背后的原因之一是进入中国的白银量特别大,导致物价上涨。但总体而言,中国以白银为代表的财富大规模增加了。在很大程度上,这又表现为政府购买力大大提升,因此,乾隆修了很多园子,又治理黄河、海河、钱塘江等,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导致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引发了更多的社会危机,为以后清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但可以看出,乾隆时期的中国虽然归并为一口通商,但这并未影响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是客观形成的,即使贵为皇帝的乾隆也无法对这种贸易状况做出质的改变。所以,在乾隆时期,甚至在整个清代,清朝一直维持着巨量的国际贸易,维持着与西方国家、中亚国家、北部的俄国等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东南亚的国家之间的大规模经济交往乃至政治交往。清代中国从来没有完全闭关,更没有锁国,而且对清朝来说,它从世界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清朝经济的发达与此有很密切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