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曾国藩北上平捻,展开平捻战事

曾国藩北上平捻,展开平捻战事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廷紧急调动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平捻”。曾国藩制定了军事围剿与政治清查相结合的“平捻”方法,一方面加强军事进攻,一方面厉行保甲制度和坚壁清野,推行“就地正法”的恶政,大开杀戒。经过精心准备,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五,曾国藩正式展开“平捻”作战。但是,“平捻”的困难程度依然远超想象。但曾国藩始终将“平捻”战事视为自己平生的一件憾事。

曾国藩北上平捻,展开平捻战事

太平天国刚刚覆灭,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又奉命攻剿捻军

捻军原是活动于河南、江苏、山东、安徽一带分散的反清武装团体。咸丰二年(1852),捻军各部公推张乐行为盟主,统一行动、作战,并成为太平军的忠实同盟军。天京陷落后,太平军残部与捻军继续合作抗敌,在高楼寨一战中一举击毙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廷嫡系部队,给清军以沉重打击。清廷紧急调动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平捻”。

曾国藩制定了军事围剿与政治清查相结合的“平捻”方法,一方面加强军事进攻,一方面厉行保甲制度和坚壁清野,推行“就地正法”的恶政,大开杀戒。他企图以血腥手段割断民众与捻军的联系,使捻军丧失民众的支持和根据地的庇护,和当年的白莲教起义军一样,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最终走向败亡。

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上,曾国藩认为“若贼流而官兵与之俱流,则节节尾追,着着落后”,因此必须采取“以静制动”的行动方针:以拦截和追剿相结合的办法,利用山川、河流等自然障碍阻击、包围、拆散、聚歼捻军。为克服兵力不足的弱点,他划定黄河以南,沙河、淮河以北,贾鲁河以东,运河以西为不同战区,分区进剿;同时调集马队作为游击之师,以保持军队的机动性,以便及时根据具体需要投入作战。

在兵力编制上,由于湘军裁撤过多,曾国藩被迫抽调淮军作为主力进剿。他在后勤保障方面也妥为布置,确保士饱马腾。(www.xing528.com)

经过精心准备,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五(1865年6月18日),曾国藩正式展开“平捻”作战。但是,“平捻”的困难程度依然远超想象。由于战线拖得太长,各部很难协同,无法对捻军进行有效的合围,捻军可以轻易突破包围而去。湘军、淮军长于南方水陆战斗,对北方平原地区的骑兵作战不熟悉,其骑兵部队无法与捻军骑兵相抗衡。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战,曾国藩见分区进剿和骑兵追歼的方法皆难在短期内奏效,于是改变战术,采取“河防”之策,即利用自然河道限制捻军的活动。但是捻军依然破坏了曾国藩的防堵计划,突围而去。这无疑是对曾国藩的沉重打击。“平捻”军事行动一再受挫,清廷终于在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一(1866年12月7日)下旨,令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本任,改以李鸿章为钦差大臣专事“平捻”。曾国藩不得不无比遗憾地离开了。但他胸襟宽广,下台后依然全力支持李鸿章的作战行动,在后勤上全力以赴地进行保障。

李鸿章继续坚定执行曾国藩的战法,稳扎稳打,最终获得了成功,分别剿杀了东、西两支捻军。农民起义军再遭残酷镇压,曾国藩也再次受到朝廷封赏。但曾国藩始终将“平捻”战事视为自己平生的一件憾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