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蜀商时代的蚀花肉红石髓珠在海上丝绸之路史中的地位

蜀商时代的蚀花肉红石髓珠在海上丝绸之路史中的地位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葬中,曾出土了1枚蚀花肉红石髓珠。石寨山13号墓出土的这颗蚀花肉红石髓珠显然属于培克所说的中期类型。[51]笔者同意张增祺、童恩正二先生的观点,认为这颗蚀花肉红石髓珠是从西亚传入的。因为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玛瑙珠数量极多,无法以件计,但蚀花肉红石髓珠仅一颗,十分珍贵罕见,显然不会是本地产品。这种属于中期类型的以直线纹为主要特征的蚀花肉红石髓珠在广东也有出土。

蜀商时代的蚀花肉红石髓珠在海上丝绸之路史中的地位

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葬中,曾出土了1枚蚀花肉红石髓珠。有学者认为这枚蚀花肉红石髓珠,以及同墓出土的1件雕有“狮身人面”像的鎏金铜牌饰,均原产于西亚地区,是由西亚经古代云南一印度商道传人的。蚀花石髓珠在西亚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夏鼐先生说,据英国人培克(H.C.Beck)的研究,它盛行于三个时期:(1)早期(公元前2000年以前),花纹以眼形纹(即圆圈纹)为主要特征,仅见于伊拉克和印度河文化的遗存中;(2)中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花纹以直线纹和十字纹为主,分布地域更为广泛,西到罗马时代的埃及,南到印度南部,东到我国新疆、西藏、云南等地,但以巴基斯坦的坦叉始罗(Taxila near Peshwar)发现的为最多;(3)晚期(830—1000年)。石寨山13号墓出土的这颗蚀花肉红石髓珠显然属于培克所说的中期类型。夏鼐先生认为它虽然与坦叉始罗出土的相似,但花纹过于简单,很可能是不同地区分别各自创造的。是否为本地创造,抑或系输入品,殊难断言。[51]

笔者同意张增祺、童恩正二先生的观点,认为这颗蚀花肉红石髓珠是从西亚传入的。因为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玛瑙珠数量极多,无法以件计,但蚀花肉红石髓珠仅一颗,十分珍贵罕见,显然不会是本地产品。如果本地能造,为什么不用玛瑙珠蚀出更多的石髓珠呢?1972年在云南江川县李家山春秋晚期(公元前5世纪)24号墓中出土的一颗蚀花肉红石髓珠,表面有白色圆圈纹和曲线纹图案,属于培克所说的早期类型,即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产品。张增祺、童恩正二先生认为其输入路线就是古代印度——云南那条不被更多人注意的商道。印度当时制珠工艺非常发达,其蚀花肉红石髓珠等产品曾在苏米尔(Sumer)、埃及、西亚等地都有发现。[52]李家山墓群的形制、葬式和随葬品种类、形制等与石寨山墓群非常接近,同属滇池地区所特有的滇文化墓群,地理位置上二者相距仅40多千米,二者关系非常密切。(www.xing528.com)

这种属于中期类型的以直线纹为主要特征的蚀花肉红石髓珠在广东也有出土。在广州西汉后期墓中曾出土过2颗蚀花肉红石髓。[53]果真如此,这枚蚀花肉红石髓珠和这件铜牌饰就是经过滇越国即迦摩缕波国传到我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