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野生亚洲象在黄河流域的历史时期

野生亚洲象在黄河流域的历史时期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河流域是我国野象分布的北部地区。表明距今4 000~3 000年前的夏末商初,桑干河流域阳原一带有野象分布。图6.1中国野生亚洲象分布变迁图历史时期野象的分布情况,可以从图6.1和表6.1上看到概貌。可见当时鲁南有亚洲象、犀牛等热带亚热带动物分布的记载并非虚语。当时黄河下游不仅有象氏族,而且还能驯养野象。当时人们主要活动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地区,以所产野象的形象及它们的骨、齿造物是较方便的,也表明当时野象数量较多。

野生亚洲象在黄河流域的历史时期

黄河流域是我国野象分布的北部地区(图6.1)。

黄河中游南部芮城(34.6°N)匼河遗址发现中更新世剑齿象以及德氏水牛、肿骨鹿、扁角鹿等动物化石[1]

芮城东北汾河岸边的襄汾(35.8°N)丁村人遗址有亚洲象、犀牛[2],反映晚更新世早期,丁村一带原始林中有野象、野犀等栖息。

襄汾北部偏东,黄河流域以北毗连地带阳原(40.1°N)丁家堡水库全新统动物群遗存有亚洲象、貉、原始牛、赤麂、野马、白鹳、厚美带蚌、巴氏丽蚌、杜氏珠蚌、黄蚬及披毛犀等;丁家堡水库以东的化稍营大渡口村也发现有亚洲象遗存[3]。表明距今4 000~3 000年前的夏末商初,桑干河流域阳原一带有野象分布。这是迄今为止历史时期中国野象分布的最北界。值得注意的是,野象和适应较冷环境的披毛犀(古代野犀中残存种之一,早已灭绝)同时出现在阳原,可推断这一带是冷暖的一个交界地带。

房山(39.6°N)周口店龙骨山新洞有距今10 470年±360年的象、果子狸、鬣狗、鹿等遗存[4]

西安(34.2°N)半坡遗址在黄河中游南部,这里虽未发现野象遗存,但有不少距今6 000年左右的动物遗存与殷墟(如獐、竹鼠、貉、马来貘、水牛等)和阳原(如貉、水牛、蚌等)等产象地相同[5];其地距芮城、周原(今岐山)等产象、犀之地甚近,自然环境适宜野象、野犀栖息;近年发现当地有犀牛、大象等动物骨骼及陶塑模型[6]长安(34.1°N)张家坡西周墓中发现一件象牙段做的筒状杯,上口径12.4 cm,另有一对小象牙杯[7]甲骨文记载也表明渭河中上游有野象[8],当时西安一带似有野象栖息。

郯城(34.6°N)黑龙潭[9]沂水(35.8°N)蒋庄、中良子村和贾姚庄[10]等处都有更新世或晚更新世的野象、野犀以及野马、野牛、獾、羊、鹿等哺乳动物化石发现。在曲阜(35.6°N)西夏侯[11]兖州(35.5°N)王因、汶上(35.7°N)东贾柏[1]等地也有象或水牛等热带亚热带动物遗存发现。

图6.1 中国野生亚洲象分布变迁图

历史时期野象的分布情况,可以从图6.1和表6.1上看到概貌。

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象的记载,如:

于癸亥省象,易日。(《殷契粹编》610)

贞令■[2]目象,若。(《殷墟文字乙编》6819)

丁酉卜,争贞,■象。(《殷墟文字乙编》7645)

……王卜,贞,田梌,往来亡灾,王占日:吉。兹御……百四十八,象二。(《殷墟书契前编》2.33.2)

辛巳卜,贞,王……往来亡灾,擒,获……象一。(《殷墟书契前编》2.33.3)

今夕其雨,隻象。(《殷墟书契前编》3.31.3)

癸未卜,贞,王象……若。(《殷墟书契前编》5.30.5)

乙亥王卜贞,田噩,往来亡灾,王占曰吉,隻象七,雉卅。(《簠室殷契征文》86)

壬……田疐……亡灾……兹(御)……象……(《簠室殷契征文》92)

……贞,氐象又(侑)祖乙。(《合集》8983)(www.xing528.com)

涉及察看大象的行踪、猎象、驯象、使象、用象祭祀等活动。胡厚宣认为象应是当地所产的[12]。从古代地名“豫”及其他方面的考证[8],猎象、驯象来看,足以证明殷墟周围的象是野生的。再从一次可以“隻象七”看,当地野象是成群活动,可多次猎取野象,获象数量也较多。

安阳[3]小屯西北妇好墓出土大量玉器、铜器、石器与象牙器[13]。商代以青铜器著称,象牙雕刻玉雕工艺也尤为精湛。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商代玉制象,形态逼真,应是工匠据当地大象实样制作。妇好墓出土有象牙杯,日本也收藏有一件殷代象牙杯[14]。安阳[4]郭家庄一座殷代墓中发掘出象牙器、竹器等珍贵随葬物[15]

表6.1 历史时期野生亚洲象分布地点

(续表)

注:①本表一般按野象存在的早晚排列顺序,某些地方因有不同时期的野象遗存或文献记载,故多次出现。
②本表中政区后的注释皆为2017年所加。

可见商代殷一带野象不是仅有2只,而是有一定种群数量,并能在野外越冬。

河南偃师是商代早期重要遗址[5],在二里头遗址九区一灰坑中发现一大型笄状象牙器[16]

卜辞中有“象不其来,在羌?”(《合集》123)意为“在羌地,象来不来?”甲骨文中还有“田羌”(意即在羌地狩猎)等记载。商代羌在今渭河中上游等地,结合野犀在这一带分布情况,当时这些地方可能有野象。

孟子·滕文公》称: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今山东曲阜附近),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吕氏春秋》也记载:

(周)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

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

高诱注:“践,往也。”就是征伐之意。《商书·大传》:“周公摄政三年,践奄。”都是记载周公东征。此处野象从前文所提到的曲阜、汶上、沂水、郯城等地出土的野象遗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镂孔‘8’纹象牙梳”和“象牙筒”等,山东多处发现并成系列的扬子鳄分布情况都可证实。估计当时年平均温度要比现今高2~3℃。可见当时鲁南有亚洲象、犀牛等热带亚热带动物分布的记载并非虚语。

商氏族与象有一定的关系,以象为畜力似在服牛乘马之前。当时黄河下游不仅有象氏族,而且还能驯养野象。在武丁以后,多次与东方氏族争战中,曾出动过象队组成的骑兵

公元前7世纪,淮河下游南北近海一带也可能有野象分布,从当时“淮夷”(氏族)向鲁国(今山东曲阜)贡有“元龟象齿”等宝物可以证明[8,17,18]

甲骨文提到象氏族,秦时,象郡以产象得名[8],汉代等文献记载象氏县,表明今河北隆尧(37.3°N)东北一带在商代也可能有野象分布[19]

出土的大量青铜礼器上,各种形态大象写实花纹和铸成的象尊盛行于商末至西周初期。用象骨、齿制作或镶造成器物也不少,如商代象簪、象珥、象揥等,周代象床、象笏、象觚、象环、象栉等[20]。当时人们主要活动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地区,以所产野象的形象及它们的骨、齿造物是较方便的,也表明当时野象数量较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