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官制御措施-史料学研究

地方官制御措施-史料学研究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雍正帝需要奏折有着多种原因,讨论政策,一般地了解官员,是通常的理由,政治斗争的需要也是不可忽视的。康熙朝遗留的储位斗争的延续和变异,造成雍正帝掌握官民动向的迫切性,加大对官僚控制力度的迫切性。这样在君臣之间增加联络孔道,上下通情,皇帝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制御臣下,坐牢他的龙庭。

地方官制御措施-史料学研究

前述密奏命官员互相监督,总不忘强调保密,在允许鄂昌书写奏折的朱批中云:“密之一字,最为紧要,不可令一人知之,即汝叔鄂尔泰亦不必令知。假若借此擅作威福,挟制上司,凌人舞弊,少存私意于其间,岂但非荣事反为取祸之捷径也。”[40]在巡视台湾御史禅济布奏折的朱批讲到的保密原因最透彻:“至于密折奏闻之事,在朕斟酌,偶一宣露则可;在尔既非露章,惟以审密不泄为要,否则大不利于尔,而亦无益于国事也。”[41]奏折内容只对皇帝负责,家人父子兄弟叔侄亦不能相告,否则对具折人大为不利。这种保密的需要,除了政务的机密性,就是因为它的告密性。这种密折告密,令人人有自危之感,怎能不小心谨慎,忠实于皇帝。

奏折制度,就其密察官员讲,也是一种告密制度。告密,是一般人所不愿意做的,因为它是不正常的行为。康熙朝初行奏折制,具折人少,保密程度也高,没有引起什么反响。雍正帝的大为推广,就出现反对力量了,杨名时违规将朱批里的话叙入题本,雍正帝责备他,说他所以这么做,是“其心中以为不当有密奏密批之事耳”。[42]这透露出不满奏折告密力量的存在。雍正帝死后一个月,谢济世为伯爵钦拜代草《论开言路疏》,发出“欲收开言路之利,且先除开言路之弊”的呼吁,而所谓言路之弊就是奏折告密。疏中说:“告密之例,小人多以此谗害君子,首告者不知主名,被告者无由申诉,上下相忌,君臣相疑”,因此,“请自今除军机外,皆用露章,不许告密”。[43]谢济世和钦拜的发难,是乘雍正帝之丧,代表反对奏折告密势力要求取消奏折制度。据说该疏得到新君的首肯,然而乾隆帝实际坚持实行奏折制,并于十二年(1747)停止奏本的使用,进一步维护了奏折制度。奏折制下官员互相告密,使他们本身具有某种特务性质,但这种制度把官员秘密言事变为做官的职能,成了本职工作的一部分,他们不是专业的特工,而是把特务的职任寓于一般官职之中了,这是奏折制度下官僚政治的一个特点。(www.xing528.com)

雍正帝需要奏折有着多种原因,讨论政策,一般地了解官员,是通常的理由,政治斗争的需要也是不可忽视的。康熙朝遗留的储位斗争的延续和变异,造成雍正帝掌握官民动向的迫切性,加大对官僚控制力度的迫切性。密折言事,在官员的正常职责之外,令他们互相告密,迫使他们彼此监督,各存戒心,不敢放肆,不敢擅权,因而对雍正帝更存畏惧之心,做忠顺的奴才,而雍正帝则从奏折中窥见臣工的思想、心术乃至隐衷,因之予以鼓励、教诲或申斥。这样在君臣之间增加联络孔道,上下通情,皇帝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制御臣下,坐牢他的龙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