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成果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当从区域上对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时,评价任务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完全照搬单体稳定性评价和预测中的指标和因素。相应地,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结果也不能达到单体评价那样高的精度和可靠度。本章从宏观角度对地质灾害危险度进行计算,其间涉及到指标体系的选取以及多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微观评价在第5章具体阐述。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成果

在本书的研究中,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在灾害体的危险度进行评价,并对单体灾害进行决策支持。宏观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已知样本的处理来推出未知危险度区域的等级;而微观则是针对单体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水毁),由用户直接输入相关参数得到危险性等级,不需要已知样本;对于危险度较高区域,通过决策支持模块得到应该采取的治理方案。

从宏观上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和预测,与针对单一灾害体进行的微观稳定性评价,二者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因而在确定地质灾害区域评价指标的时候,既要充分吸取单体评价理论体系中涉及的指标因素,又要考虑区域评价的特点,去掉不切实际的评价因素。

如对单个斜坡进行稳定性评价时,常从力学观点出发,采用极限平衡分析原理,计算斜坡的下滑力和抗滑力,确定二者之间的相对大小,由此判断斜坡失稳的可能性大小。或者应用数值模拟或物理模拟研究反演斜坡内部岩土体的应力应变状态,以变形理论和破坏准则作为评价和预测的判据。因而涉及的评价指标往往是岩土体的工程和力学性质,以及岩土体内部的结构构造。当然在实际操作中,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斜坡的形态和宏观变形迹象也有兼顾。对单个斜坡进行时间预测时,预测模型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是在研究模拟斜坡变形破坏历史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数学模型,结合专家判断进行的。

对于诸如降雨、地震这些对斜坡的变形破坏、特别是破坏发生与否和发生灾害的危害性程度影响很大的诱发因素,可以在假定基础环境背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加入一个或多个这样的诱发因素,采取同样的计算评价方法进行计算,即幕景分析。经过这种处理,还可较为有效地进行因素敏感性分析。(www.xing528.com)

而当从区域上对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时,评价任务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完全照搬单体稳定性评价和预测中的指标和因素。这是因为,在区域上所能取得的资料一般远不及单体地质灾害那样丰富翔实,很多指标如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指标无法在大范围内获得。考虑到这类指标具有很强的空间分异性,如若以点代面将局部获得的资料运用到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则很难界定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同时,这些因素指标具体运用到区域评价中也存在着操作上的困难,比如对于一个潜在的滑坡,其边界尚不完全可知,自然也就无从谈起确定其潜在滑动面、进而计算其稳定性系数。

区域评价的目的就是要找出该区域内部可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大的危害的潜在不稳定区块,以便在今后的防灾减灾管理实践中重点考察探明这些地带的灾害危险性状况。所以就研究阶段而言,单体危险性评价和预测是在区域评价之后的,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获得了区域上每一点的详细资料之后再来进行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相应地,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结果也不能达到单体评价那样高的精度和可靠度。更何况,即使是对研究程度很高的单个滑坡进行危险性计算时,所得到的计算结果也需要结合地质分析进行综合评价。

本章从宏观角度对地质灾害危险度进行计算,其间涉及到指标体系的选取以及多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微观评价在第5章具体阐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