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南古塔建筑形制研究:金代卷

河南古塔建筑形制研究:金代卷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棂窗做法,有唐宋木构建筑的特征。三层铺作及檐口沿袭了唐宋时期木结构建筑的做法。四层铺作、檐口做法与下部三层不同的是,普柏枋上设仿木结构砖铺作,各转角铺作为单拱斗口跳做法,各转角部出斜华拱头。

河南古塔建筑形制研究:金代卷

1.外部形制及结构

平舆秀公戒师和尚塔塔基采用23层反叠涩青砖砌筑,底边长2.510至2.600米不等,顶边长1.635米;塔基底至顶略有幽頁度,最大幽頁度0.152米。这种塔基未设基座直接上承塔身的做法,河南现存金塔中仅此一例。

塔基顶为一层塔身,塔身每边长1.560米,高1.550米,底边与顶边尺寸相同,无收分,采用一顺一丁不岔分砌筑。塔身上置单层拔檐砖,仿木构建筑普柏枋做法,普柏枋拔出塔身0.030米,高0.060米。普柏枋上每个转角设仿木结构砖铺作,转角铺作做法为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各转角部出角昂,昂嘴为批竹昂做法,栌斗、齐心斗均有较明显的斗幽頁,单材耍头承平盘斗同令拱承托橑檐枋,橑檐枋转角处上承硕大角梁头。斗口0.060米,单材0.120米,足材0.180米,四铺作总高0.480米。橑檐枋上为砖雕椽、飞及屋面,橑檐枋翼角处置撑头木及椽、飞,起翘明显,椽头0.060米×0.060米,飞头0.045米×0.045米。椽、飞上用青方砖磨制重唇滴水,塔檐上置平座层,高0.180米、宽0.110米。一层铺作、檐口重唇滴水及平座做法沿袭唐宋时期木构建筑的做法。

一层塔身南侧设券形塔门,通过券形塔门可入塔心室,券门宽0.570米,总高1.020米(直高0.680米)。其券门造型较为独特,在券脸处置龛门,券脸深入龛门0.60米。东南侧塔身置砖雕方形假窗,窗内为5根直棂,窗尺寸0.700米×0.420米。直棂窗做法,有唐宋木构建筑的特征。

二层塔身每边长1.490米,高1.020米,底边与顶边尺寸相同,无收分。塔身上置普柏枋,普柏枋出0.035米,高0.060米。普柏枋上设仿木结构砖铺作,各转角铺作做法为五铺作重拱造,各转角部出角华拱。塔身每边补间铺作均为3朵,做法为五铺作重拱造。外二跳华拱承平盘斗承托橑檐枋,未设耍头。栌斗、平盘斗均有较明显的斗幽頁,橑檐枋转角处上承硕大角梁头。斗口0.060米,单材0.120米,足材0.180米,五铺作总高0.480米。橑檐枋上为砖雕椽、飞及屋面,椽、飞起翘明显,椽头0.060米×0.060米,飞头0.045米×0.045米。椽、飞上用青方砖磨制重唇滴水,塔檐上置平座层,高0.180米、宽0.1200米。南壁嵌有青石碑,系秀公戒师和尚之墓碑,记述了秀公戒师和尚塔的建造年代等信息。与一层塔身不同的是,二层塔身西北侧开圭形门,通过圭形门可入塔心室,门宽0.460米,总高0.830米(直高0.530米)。西南、东北侧塔身分别嵌砖雕宝瓶花卉;东南、西北侧塔身分别置长方形佛龛,惜佛龛内造像遗失。

三层塔身每边长1.460米,高0.840米,底边与顶边尺寸相同,无收分。塔身上置普柏枋,普柏枋出0.025米,高0.060米。普柏枋上设仿木结构砖铺作,各转角铺作做法为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各转角部出角昂、由昂。塔身每边补间铺作均为1朵,做法为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单材耍头承平盘斗同令拱承托橑檐枋,橑檐枋转角处上承硕大角梁头。斗口0.060米,单材0.120米,足材0.180米,四铺作总高0.480米。补间与转交铺作泥道慢拱连为一体,做鸳鸯交手拱。橑檐枋上为砖雕椽、飞及屋面,椽、飞起翘明显,方椽0.060米×0.060米,方飞0.045米×0.045米。椽、飞上用青方砖磨制重唇滴水,塔檐上置平座层,高0.18米、宽0.120米。三层铺作及檐口沿袭了唐宋时期木结构建筑的做法。

三层南侧塔身并列置两个长方形佛龛,开口0.360米×0.250米,佛龛内做背光,惜造像遗失。北侧塔身设假长方形扁窗,开口0.700米×0.420米。东南、西北侧塔身设假长方形扁窗,开口0.700米×0.420米,窗格为花瓣形双交四椀。西南、东北侧塔身开长方形龛洞,洞深0.060米。龛洞内开圭形门,通过圭形门可入塔心室,门宽0.440米,总高0.540米(直高0.360米)。

四层塔身每边长1.460米,高0.780米,底边与顶边尺寸同,无收分。塔身上置普柏枋,普柏枋出0.023米,高0.060米。四层铺作、檐口做法与下部三层不同的是,普柏枋上设仿木结构砖铺作,各转角铺作为单拱斗口跳做法,各转角部出斜华拱头。塔身每边补间铺作均为3朵,为斗口跳做法。华拱头上为平盘斗,斗上承托橑檐枋,未施令拱和耍头。斗口0.060米,单材0.120米,足材0.180米,铺作总高0.240米。各铺作泥道拱连为一体。四层塔檐同一、二、三层不同的是,橑檐枋上为砖雕方椽及檐口砖,椽无起翘,椽头0.060米×0.060米,未设飞子。椽上砌方形檐口砖,高0.060米。檐口砖上收2层反叠涩檐。该铺作层及檐口做法在北宋塔中较为常见。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侧塔身各设长方形佛龛,开口0.300米×0.160米,佛龛内造像均遗失。

五层塔身每边长1.350米,高0.660米,底边与顶边尺寸相同,无收分。塔身上置普柏枋,普柏枋出0.023米,高0.060米。普柏枋上设仿木结构砖铺作,各转角铺作为单拱斗口跳做法,各转角部出角华拱头。塔身每边补间铺作均为2朵,为斗口跳做法。华拱头上为平盘斗,斗上承托橑檐枋,未施令拱和耍头。斗口0.060米,单材0.120米,足材0.180米,铺作总高0.240米。橑檐枋上为砖雕椽、檐口砖,橑檐枋及椽无起翘,椽头0.060米×0.060米。椽上砌方形檐口砖,高0.06米。檐口砖上收2层反叠涩檐。南、北侧塔身开圭形门,可入塔心室,门宽0.380米,总高0.590米(直高0.410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侧塔身各设长方形佛龛,佛龛呈多叶拱状,宽0.160米,总高0.420米(直高0.300米),佛龛内造像均遗失。

六层塔身每边长1.230米,高0.540米,底边与顶边尺寸相同,无收分。塔身上置普柏枋,普柏枋出0.023米,高0.060米。普柏枋上设仿木结构砖铺作,各转角铺作为单拱斗口跳做法,各转角部出斜华拱头。塔身每边补间铺作均为1朵,为斗口跳做法。华拱头上为平盘斗,斗上承托橑檐枋,未施令拱和耍头。斗口0.060米,单材0.120米,足材0.180米,铺作总高0.240米。塔檐做法同四层、五层,不同的是橑檐枋上未设椽,枋上砌方形檐口砖,高0.060米。檐口砖上收2层反叠涩檐。北侧塔身开圭形门,可入塔心室,门宽0.350米,总高0.540米(直高0.420米)。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侧塔身设长方形佛龛,佛龛呈多叶拱状,宽0.160米,总高0.420米(直高0.300米),佛龛内造像均遗失。

七层塔身每边长1.100米,高0.480米,底边与顶边尺寸相同,无收分。塔身上置普柏枋,普柏枋出0.023米,高0.060米。普柏枋上设仿木结构砖铺作,各转角铺作为单拱斗口跳做法,各转角部出斜华拱头。塔身每边补间铺作均为1朵,为斗口跳做法。华拱头上为平盘斗,斗上承托橑檐枋,未施令拱和耍头。斗口0.060米,单材0.120米,足材0.180米,铺作总高0.240米。铺作平盘斗上直接承托方形檐口砖,砖高0.060米。檐口砖上收6层反叠涩檐。七层塔身均为直壁,无圭形门和佛龛。

塔刹是在7层反叠涩檐上采用六边形石质刹座,刹座上承三重圆形相轮,相轮顶端为锥形宝瓶,塔刹总高2.170米。塔刹造型沿袭了早期古塔塔刹的形制特点。(www.xing528.com)

2.内部形制及结构

平舆秀公戒师和尚塔内部结构较为简洁。

一层塔身南壁设入口券门,进入券门为叠涩券道,券道中部设石质券门,门宽0.400米,高0.790米,通过券道为一层塔心室,塔心室平面0.840米×0.730米。塔内直壁高1.500米,直壁顶部用9层砖正叠涩成方形藻井。

二层塔身西北壁开圭形门。通过圭形门可入二层塔心室。塔心室平面0.750米×0.630米,直壁高2.020米,内部结构呈空筒式。塔壁不同高度设有菱角牙子砖,沿此攀爬可至三层塔内。

三层塔身西南、东北壁开圭形门。通过圭形门可入三层塔心室。塔心室平面0.800米×0.670米,壁呈覆斗形,三、四层塔壁总高3.240米。内部结构呈空筒式。塔壁不同高度设有菱角牙子砖,沿此攀爬可至四、五层塔内。

四层塔身未开券门,塔心室东南、西北壁各设1座佛龛,尺寸0.360米×0.340米×0.135米。

五层塔身南、北壁开圭形门,通过圭形门可入塔心室,塔心室平面0.710米×0.660米,壁呈直壁,高1.260米。内部结构呈空筒式。塔壁不同高度设有菱角牙子砖,沿此攀爬可至六层塔内。

六层塔身北壁开圭形门,通过圭形门可入塔心室,塔心室平面0.740米×0.660米,内部结构呈空筒式,未设菱角牙子砖。壁呈直壁,高0.720米。直壁上为5层正叠涩砖砌成的方形藻井。

七层塔身为实心砌筑。

平舆秀公戒师和尚塔内部二至六层采用的空筒式结构,沿袭了河南唐塔、北宋塔较为常见的空筒式结构做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