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南古塔建筑形制研究-金代卷:西堂老师和尚塔的艺术价值

河南古塔建筑形制研究-金代卷:西堂老师和尚塔的艺术价值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部形制及结构西堂老师和尚塔内部为青砖实心砌筑。西堂老师和尚塔采用的二层须弥座做法在登封少林寺塔林的北宋、金代墓塔上较为常见,须弥座做法、形制与《营造法式》须弥座制度吻合。西堂老师和尚塔反叠涩檐砖均采用斜抹角做法,使塔的反叠涩檐形成优美的弧线。整体看,西堂老师和尚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河南古塔建筑形制研究-金代卷:西堂老师和尚塔的艺术价值

1.建筑及结构现状勘测

(1)外部形制及结构

西堂老师和尚塔位于塔林北区,建于金正隆二年(1157年)。坐北面南,南偏东35°。平面呈正方形,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系二层叠涩密檐式砖塔,塔内实心,塔身采用0.355米×0.175米×0.065米青砖卧砌,通高7.985米。

基座由基台和大、小须弥座组成,基台平面3.600米×3.600米,高0.390米。基台承托的大须弥座雕刻精美,其下层须弥座做法为基台上置3.320米×3.320米,高0.140米的小基台。小基台上为单混肚砖、牙脚砖、罨牙砖,总高0.310米。牙脚砖四面正中砖雕卷云如意头装饰图案,四隅砖筑反叶足饰。罨牙砖上依次砌筑单混肚砖、素面合莲砖、束腰砖、素面仰莲砖、涩平砖,总高0.380米。束腰砖层2.850米×2.850米见方,束腰砖四面及中间做惹草,惹草间素面立砖,高0.130米。束腰砖上为素面仰莲砖、涩平砖,分别高0.060米,涩平砖层2.850米×2.850米见方,顶坐小须弥座。小须弥座自下而上依次为单混肚砖(2层)、合莲砖、束腰砖、仰莲砖、壸门柱子砖、罨涩砖(2层)、上涩平砖。其中合莲砖、束腰砖、仰莲砖,合计高0.320米。合莲砖、仰莲砖均雕饰莲瓣,雕工精细,束腰砖为素面。壸门柱子砖层高0.200米,每面镶嵌7块壸门砖,砖与砖间以槏柱分隔,壸门内砖雕焚香炉与供品、折枝莲花、奔马云气、盆栽花卉、衔枝飞鸟、双如意头、衔枝奔鹿等图案。2层罨涩砖高0.120米。再上为涩平砖层高0.120米。涩平砖层上为一层塔身。

一层塔身平面为正方形,边长2.440米,高2.335米,无收分,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一层塔身下部置莲台,莲台3层,自下而上分别为合莲砖、束腰砖、仰莲砖,高0.195米,莲台素面未雕刻仰覆莲图案。南侧塔身辟有券门,门宽0.770米,高1.380米(直高1.040米),深0.300米,门内嵌石质实榻门,门楣素面无雕饰,两扇门扉雕刻铺首衔环和5路门钉,每路5钉。门簪4个,两侧为2个正方形门簪,中部为2个菱形门簪。门簪雕饰四平花瓣。北侧塔身嵌砌1.200米×0.670米石质塔铭,楷书“少林禅寺西堂老师和尚塔铭并序……师姓李氏,讳法和,道号无迹庵主、善应道人,乃许州颍顺军韩城人也,俗寿七十九,僧腊五十七……正隆二年十月一日”等文字。塔身上为2层拔檐砖,出挑0.020米,高0.130米,拔檐上为10层正叠涩,正叠涩上为斜坡檐口砖,高0.025—0.060米,檐口砖上11层反叠涩砖,均做斜抹角。反叠涩砖上坐二层塔身。

图2-1 1936年的西堂老师和尚塔及细部(引自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

表2-1 西堂老师和尚塔一层、二层正、反叠涩尺寸表(单位:厘米)

二层塔身,边长1.500米,高0.195米,无收分,塔身采用顺砖不岔分砌筑。塔身四面均无门、窗洞口。二层塔身下部三层仿须弥座,分别高0.065米、0.130米、0.065米,其中,束腰部分每面开壸门2个,槏柱分隔,壸门内卧砖砌筑,素面。塔身上部1层拔檐砖,出挑0.030米,高0.065米,拔檐上1层正叠涩砖,上为仰莲檐口砖,高0.060米,檐口砖上为4层反叠涩砖,均做抹角。反叠涩砖上为塔刹。塔身砌筑光洁平整,灰缝细腻,具有明显的金代砖构建筑特点。(www.xing528.com)

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组成,总高1.170米,刹座底面0.940米×0.940米,由5层青砖反叠涩砌筑而成,高0.300米,其上承托青石雕覆莲覆钵,覆钵上腰鼓受花及雕刻3层仰莲的露盘,再上为葫芦宝瓶。

(2)内部形制及结构

西堂老师和尚塔内部为青砖实心砌筑。

2.建筑形制、价值研究

西堂老师和尚塔的主人法和禅师(1079—1157年),名西堂老师,道号无迹庵主、善应道人,系北宋末金初时期曹洞宗高僧大德。文献载,法和禅师少年时期在位于今禹州的善才寺出家,拜大悲院主海潮禅师为师,后赴汝州香山寺向枯木法成禅师学习曹洞宗佛法金兵占领中原后,法和禅师住持少林寺,其间“提纲法要,举唱宗乘。示狮子频呻,显轮王三昧。规仪建立,祖令当行。毳客盈席,衲僧竞至。遍施法乳之恩,广布慈悲之慧……住持二载,天下知闻”。两年后,住持普照寺。九年后,退居天清寺。晚年回归少林寺,任“西堂”,金正隆二年(1157年)三月二日圆寂于少林寺,少林寺住持祖端等在塔林为其建塔安葬灵骨。

“西堂”系佛门职位,又称“西庵”,《禅林象器笺·称呼门》的解释是:“他山前住人,称西堂。盖西是客位,他山退院人来此山,是宾客,故处西堂。”西堂是参与管理寺务的四大班首之一。另有说法认为寺院的住持为东堂,辅佐住持、德高望重的长老则为西堂。

西堂老师和尚塔北侧塔身镶嵌的塔铭,记载了西堂老师的生平、该塔建造年代等信息,塔铭由牛寂撰文、书丹,是少林寺塔林现存建造年代最早的金塔,对研究金代佛教制度、佛教人物、建筑形制、丧葬风俗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西堂老师和尚塔采用的二层须弥座做法在登封少林寺塔林的北宋、金代墓塔上较为常见,须弥座做法、形制与《营造法式》须弥座制度吻合。西堂老师和尚塔为密檐式砖塔,一层、二层塔檐均采用叠涩密檐式,叠涩檐幽頁度明显,沿袭了唐塔、宋塔的建筑形制,与唐代登封永泰寺塔、金代登封三祖庵塔等有较多类似。西堂老师和尚塔反叠涩檐砖均采用斜抹角做法,使塔的反叠涩檐形成优美的弧线。这种处理手法不仅增强了视觉美感,而且可使塔檐遇雨水下泄时产生向外的冲击力,使水流得更远,减小雨水对塔体的损害。塔身青砖砌筑,用黄泥白灰浆为黏合剂,白灰浆勾缝。这种材料、做法,在登封地区的古塔中较为常见,具有较典型的地域建筑特征。西堂老师和尚塔呈现出的技术手法和艺术造型,达到了实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堪称匠心独运,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西堂老师和尚塔须弥座部位砖雕的焚香炉与供品、折枝莲花、奔马云气、盆栽花卉、衔枝飞鸟、双如意头、衔枝奔鹿等图案,雕刻细腻,刀法精美,在河南现存金塔中较为少见。其塔刹刹座、覆钵、腰鼓受花、露盘、宝瓶形制保留了唐塔、北宋塔的遗风,露盘3层仰莲雕刻精美,河南现存金塔中少见保存如此完整的塔刹。整体看,西堂老师和尚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