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路井村古城:消失的民居记忆

路井村古城:消失的民居记忆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城,一座真正的古城,位于路井村。在我行走这些年中,这座古城是保护最差的一个,但却是最完整的一个古城。问里面的放羊老人已然说不清古城出处。古城内的窑洞建筑,感慨于世事无常,变化太快。图6-18 古城曾经的繁荣图6-19 古城规模可观图6-20 窑洞上的树图6-21 破砌的喜字夕阳下,一切变得自然,像是一天简单的结束,该是炊烟升起的时候,门口也依然热闹,谁家的羊群充作过客,沸沸扬扬,弥补着空气中的宁静。

路井村古城:消失的民居记忆

古城,一座真正的古城,位于路井村。在我行走这些年中,这座古城是保护最差的一个,但却是最完整的一个古城。很多遗迹都成为了旅游景点,但这里像时间停滞,人间蒸发似得居民全无。并非是没有人,是没有原住民,目前居住者都是外来的流民,也就几户人家,荒凉至极,更别说成为旅游资源。古城最多更像是一个放羊的好场所,但却不能否认这是一个极为雄伟的城池(图6-17)。城墙上的巨大的圆形凹处,已经无法考证它的作用,大约感觉是曾经张贴标语或悬挂牌匾之用。唯一可以考证的是,这是一座明代古城,城宽和长都在150米左右,城墙为土夯,高约10米左右,里面完整保存着东西两个城门洞,内部是几十处窑洞式民居。

978-7-111-58225-0-Chapter06-18.jpg

图6-17 古城壮观的外墙

罗马,有罗马古城遗址,与这里的残存极为相似。这里虽然不知名但却一样震撼,如同古罗马一样,个体残缺,整体完美,沧桑感无边无际,充满神秘的魅力(图6-18)。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文明更像是戛然而止,所有房屋均被遗弃而未被人为破坏,此外没有更多记录可寻。问里面的放羊老人已然说不清古城出处。

这是个完整城市构造,但规模又是村落级别的建筑群,城内是街道纵横,城外是望不到边的平原,农田中突兀间闪出一个坚固黄土城池,让人费解,只能猜测曾经是避难之所,解放后彻底被人放弃,但是何年的兵灾、何等的情况就一无所知。众多的未解之谜却不能掩盖建筑价值,这里完整地记录了明清时期北方村镇的整体样式,如活标本般展示,极为罕见(图6-19)。

夕阳下不解的是难以琢磨的情仇往事,可以尽情去猜想。感触的是黄土的城、黄土的壮观、黄土的颜色及颜色中难言的感情,这种原汁原味的建筑美,待到谜底揭开之时,是否已经烟消云散,只剩可惜了呢。

古城内的窑洞建筑,感慨于世事无常,变化太快。飘来的种子现在已经是碗口粗的大树(图6-20)。生命力的顽强不在于条件的艰苦,而是真正的适者生存,人已离去,树依顽强。窑洞夕阳下,展示着最后的风采,与人同行,人离去,与树同行,又是几十年。建筑这种无声的艺术,总是可以搭配各种情绪,无论你是悲是喜,抑或从容,哪怕是头顶一棵树,也可以视作一种超前的行为艺术,却也是一种自然与建筑的配合。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在这里演绎地淋漓尽致,不管是被动施加还是故意增设。中国式建筑与植物搭配是中国古建的重要特色,建筑讲究灵性,不喜欢刻板及生冷,这也造就了中国古建的婉约、活泼、生动等各样感觉,让中国的民居更具随意性,有更多的拓展空间。看似模数一定的建筑之内,却存在着各式尝试和创新,这也是西方建筑所难以体会的内在建筑文化。

城墙边曾经的新房,砖砌出来的喜字,如此深刻,远胜任何张贴物(图6-21)。光影之下将砖砌文字演绎到了更高的层次,配以斜阳,几百年过后,再见辉煌。虽新人早已作古,喜气依然留存于每一个过往的路人。我从远方而来,错过了几百年,但还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新婚的喜气。

978-7-111-58225-0-Chapter06-19.jpg

图6-18 古城曾经的繁荣

978-7-111-58225-0-Chapter06-20.jpg(www.xing528.com)

图6-19 古城规模可观

978-7-111-58225-0-Chapter06-21.jpg

图6-20 窑洞上的树

978-7-111-58225-0-Chapter06-22.jpg

图6-21 破砌的喜字

夕阳下,一切变得自然,像是一天简单的结束,该是炊烟升起的时候,门口也依然热闹,谁家的羊群充作过客,沸沸扬扬,弥补着空气中的宁静。可惜坍塌的院墙,却暴露了荒芜的真相,其实已经成为过去,其实已经离去。看惯了城市的喧嚣,面对这样的无物空洞,总感人世太短,禁不起一点时光雕刻,转眼间新人变古人,太多故事还没有展开,就已经被人遗忘。作为个体的存在,我们是太过渺小,甚至难于比上这看似依然年轻的老宅。任时光匆匆,它依然淡然矗立,怀揣着关于主人仅存的故事,也许那是一个爱,有开始,却始终没有结束。

古城内一家尚在使用的窑洞,这个窑洞是现在主人几十年前花了十几块钱买到的,包括院子,除去货币的贬值,价格之低,仍让我们这些城里人匪夷所思。但奇妙不仅如此,更让我惊奇的是窑洞的拱顶上,虽然布满了油污,仔细看,却隐约可见建造窑洞的时间,乾隆叁年八月初三,即公元1738年距今已有近300年左右。当年刻下这纪念文字的工匠,能不能想到几百年后,一个普通的过客,与你相交,能够让我看到你的杰作,虽然普通,但对你来说一定不普通,对我来说是种追忆,对你来说则是一种实现(图6-22)。建筑是一种固定的艺术品,不论结构繁简,都是一种承载设计师或工匠,才会用刻入这种方式予以记录。这么多年后,虽然我不会知晓那位师傅的音容面貌,但我却可以深深感受,他刻完最后一笔的成就感,这何尝不是每个建筑师毕生追求的梦想,何尝不是所有时代建筑师共同的脉动。铸就百年建筑,不在于建筑是否宏伟,即便是简单的窑洞,其实就可以做到。

978-7-111-58225-0-Chapter06-23.jpg

图6-22 窑洞内的铭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