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失的民居记忆:雨中行走于安昌古镇

消失的民居记忆:雨中行走于安昌古镇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雨中乌蓬,拍摄于安昌古镇。我可以安然坐在里面,看雨丝,听风声,于雨中行走。没有雨的江南是看不到江南风骨的,作为一个路人的我乱入其中,青石烈烈,都是曾经过往,鲁迅先生的童年似乎就发生在不久之前。雨中石板桥,洗涤的更为透彻,没有现代的印记,保留多是过去的味道。石板浸在雨中,弥漫着江南烟雨的味道,点缀着百年来的痕迹,磨损中透着时间的痕迹,显示着这桥简单中的精美。

消失的民居记忆:雨中行走于安昌古镇

雨中乌蓬,拍摄于安昌古镇(图5-12)。乌篷船,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儿时情景,如威尼斯的贡多拉一样有特色,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但却因为篾篷的存在而更人性化。我可以安然坐在里面,看雨丝,听风声,于雨中行走。乌篷上的黑色更加乌亮,篷顶映照出一个老镇的背影,纵使太多故事,又有谁能够解风情。没有雨的江南是看不到江南风骨的,作为一个路人的我乱入其中,青石烈烈,都是曾经过往,鲁迅先生的童年似乎就发生在不久之前。沿街廊桥,连绵几百米,依然人来人往,老人们围坐打牌,木匠师傅淡然地进行着自己的杰作,酒馆的小妹开始午饭的工作,与外面的风雨无一点关系,一切都是自然简单,习以为常。生活本该如此吧,城市越来越复杂的生活,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个人的承受压力可想而知。其实如这些老房子,本身就是一种跨时代的行为艺术,告诉你该坚守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我们本该简单地生活,关于生活、关于建筑,如果回归了简单,是不是能够有更多时间让我们来思考关于生活和梦想,有更多时间来记录建筑,来记录某一个下雨天,某一个瞬间。那时候我的乌篷船,那时候的倒影,廊桥多年以后不再存在,但却通过照片的记录让我怀念你于心。

978-7-111-58225-0-Chapter05-15.jpg

图5-12 江南水道

978-7-111-58225-0-Chapter05-16.jpg

图5-13 安昌的桥(www.xing528.com)

安昌的桥,很多人说南方多拱桥,也是更有江南意味(图5-13)。其实在民间,这样的石板桥在支流中更为多见。雨中石板桥,洗涤的更为透彻,没有现代的印记,保留多是过去的味道。

石板桥多采用大石块堆砌,既作为桥墩也为桥身,其中顶部可见突出的两条石条,上有锚洞,为节庆或夜间通行时装设旗帜灯笼所用,板桥的整体并不高,但却正好适合乌篷船穿行。由于古镇的支流河道一般并不宽,所以整块长条石横亘于桥墩之上变成可行的方案。同时竖起石板,就是栏杆围挡雕刻的浪花的栏板,则是点睛之笔,简约而并不落伍。石板浸在雨中,弥漫着江南烟雨的味道,点缀着百年来的痕迹,磨损中透着时间的痕迹,显示着这桥简单中的精美。

拱桥更多见于较宽的河面,也为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原理简单来说与双手折断筷子感觉一样。拱桥的受力缘自两侧石墩的挤压,会产生向上的支撑力,可以承载比没有挤压时更大的重量。同时也承载着拱桥中部的自身重量。这种解释可能不如用剪力应力解释科学,但是比较易于理解,读者不必太多追求是否准确,其实欧式建筑的穹顶的原理也是类似的,只是用在了不同的使用场所,拱形建造是石材受力原理最为合理的使用方式。

文笔行走于此,我的心情与这天气一样配合,天气中也弥漫着雨的味道,慢慢理解了那种爱与哀愁的感觉,乌篷上的雨水如墨汁般在拱桥的阴影下,四溢,散开。行走之处,只是印证了雨天是属于孤独人的节日,桥顶撑伞匆匆的行人,不曾多望一眼,古镇静怡中的感觉,对于居住的人来说只是天天如此,但对于一个外人来说,却是离家千里,一身孤单。如每个过客一般,我也在焦急和不安中,度过这每一个寒暑,每一个夜晚。当秋雨淋淋,我会觉得一个异乡人的刻心孤独;当地铁拥挤,我会觉得一群异乡人的艰难不易;当孑然一身,我会思念家中的妻儿老小。一句歌词说得好,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当我用了各种办法证明自己,最后才发现只是证明了一个内心孤独的人。这种异乡孤独症,是否很多人与我同行,这是种表面极为坚强,内心却很脆弱的状态。遥想家乡的老屋,是我们改变了社会,还是社会改变了我们,顿时无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