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告别习得性无助,青年大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

告别习得性无助,青年大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塞利格曼把狗出现的这种现象称作“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现象也是一种思维定式。告别习得性无助,青年大学生需要建立成长型思维,从时间认知上把问题看作暂时的、可变的,从空间认知上把问题看作特定的,不把问题放在个体人格特质上,而是放在人所处的情境中。

告别习得性无助,青年大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

在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教授在多次实验后,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概念。

他用狗做了一个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对狗施以电击,狗最初会四处逃窜,躲避电击,但由于被关在笼子里无处可逃,实验进行很多次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的反应让实验人员诧异:它不但不逃,而且在电击之前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尽管笼子的门已经打开,但狗已经不再尝试做任何努力,只是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塞利格曼把狗出现的这种现象称作“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现象也是一种思维定式。

1.关注优势,看到好的方面

优势事件回味。把测得的优势进行分析。找出得分最高的五项,一般说来,这就是你的优势。在每项优势下,回忆一个最能概括、突出你优势的事件,可以是你儿时发生的一件事,也可以是你中学大学里的事,总之,让这件事在你的脑海里尽可能地清晰、深刻。

优势训练。把自己测得的优势写在一张便利贴上,贴在自己容易看到的地方,每天起床都能看到它,给自己心理暗示。在自己自我否定的时候,把优势便利贴拿出来读一读,把优势事件在脑子里重现一遍,感受你的优势,强化对自己优势的认知。

选择能运用优势、激发优势的活动任务。青年大学生在校生活丰富多彩,有的同学却过得浑浑噩噩,自卑退缩。青年大学生如果能看到、发现自己的优势,建立对自己的客观认知,并且能够在学习生活中选择可以发挥优势的活动,那么就能体验到越来越多的成功感,彻底告别习得性无助感。比如,有的青年大学生优势是社会智慧,与人沟通交往,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是他的优势,那么他可以选择发挥他优势的社团、实践工作来让自己体验更好,做一个组织者,组织协调策划一个活动;如果他的优势是坚韧、创新,可以做一个业务拓展者,校内创业;如果他好学、充满好奇心、勤勉,那么多多读书做研究,畅享在知识海洋遨游的乐趣。

从情感和故事的角度,认识自己的优势——积极自我介绍。

用一个故事来介绍自己,展现自己的品格优势和美德。讲述自己的最佳时刻,自己的成就,完成了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或是运用了自己的美德帮助别人的一件事。这是让自己认识自己优势的很好的方法,通过故事呈现自己的优势。

2.打破定势思维,建立成长型思维与积极的解释风格(www.xing528.com)

可是,如果我们现有的经历中体验到的成功感并不多,何以告别习得性无助感呢?承认自己不足的同时要依然自信,依然相信自己会成功。这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呢?就是“成长型思维”。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理论,人分为两种思维: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和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成长型思维就是认为成长是会变化的,成长型思维就是愿意接纳新可能、包容新想法的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或才能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不断提升的;对待成功,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收获;面对失败,更多关注于改进措施。因此,他们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勇于面对挫折,承担责任,相信自己;且内心会认为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因而会更谦虚。

总之,“成长型思维”持有这样一种理念:人的基本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培养,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永久的—暂时的。出现的状况是永久不变的,还是可以变化的、暂时的。固定型思维的人倾向把出现的状况看作一成不变的,成长型思维的人倾向把出现的问题看作因情境、因各种外界因素而影响的,是暂时的、可以消退或消失的。

人格化(内在化)的—外在化的。出现的问题是这个人的特质造成的还是外界因素造成的。固定型思维的人倾向把出现的状况看作这个人的特质造成的,他就是这样的人,成长型思维的人倾向把出现的问题看作因各种外界因素而影响的,人是处在这个情境中的。

普遍的—特定的。这个维度是空间维度的认知,是广泛存在于各个情境,还是只在特定的情境下出现。固定型思维的人倾向把出现的状况看作普遍存在的,成长型思维的人倾向把出现的问题看作特定的。

告别习得性无助,青年大学生需要建立成长型思维,从时间认知上把问题看作暂时的、可变的,从空间认知上把问题看作特定的,不把问题放在个体人格特质上,而是放在人所处的情境中。这样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才能不走入无助的死胡同。只有相信一切可变、可发展,青年大学生才有继续尝试解决问题的信心和信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