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领导力探索:底层苦学与习得性无助

学校领导力探索:底层苦学与习得性无助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身处劣势的家庭背景,考分不高而进入一所普通高校,又无法在毕业后找到待遇不错的工作时,就会容易形成我们在《学校积极领导力》第六章乐观性中所说的“习得性无助”,也即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自身处境的认知归因方式。这种“非人格化”的归因方式很容易导致“习得性无助”的悲观状态。

学校领导力探索:底层苦学与习得性无助

在2015年央视拍摄的系列纪录片高考》中,除了社会中上层里那些家庭背景优越、可以支付得起在国外留学大概4年150万元人民币左右学费的家庭之外[41],还存在大量的社会中下层甚至底层的家庭。第四集“走出大山”中的女学生刘洋洋就读于甘肃省会宁县一中,母亲在她出生十天后离家出走,是奶奶和叔叔把她养大的,而叔叔还需要供养自己的三个孩子上学读书读者可以搜索“《高考》第四集‘走出大山’”,这里是央视网网址:http://tv.cntv.cn/video/VSET100240645633/eefc6a65b71e419496cabb8487b98d42。

这一集纪录片给作者的印象就是一个字“苦”,刘洋洋的家庭背景比较凄苦,进入会宁县一中准备高考的过程就是苦学,这里面很难看到快乐、对学习的享受等。结合《高考》系列片的前面几集,如毛坦厂中学农民工子弟学校、留守儿童学校等,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都是偏社会中下层和社会底层,孩子接受的都是这种苦行僧式的中学教育,为了高考上个好大学,毕业后找份好工作,必须强迫自己进行苦学。这种苦学显然是现实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下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而不是像前述第五集那样出国留学、没有选择余地的一种强迫行为,其并非学生一厢情愿、自主选择的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大学教授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教育原本就应该如此,应该不快乐[42]

然而,在大学学习四年之后,是否真的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呢?从最近十几年全国调研数据看,有一个现象非常突出,那就是大学生失业现象。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针对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开展了一项抽样调查。该课题组从2003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调查,截至2015年,共进行了七次调查(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和2015年)。在“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中,“参与本次调查的有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7个省(区、市)的28所高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浙江、广东和海南8个省(区、市)的13所髙校;中部地区包括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4个省(区、市)的8所高校;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四川、甘肃、宁夏和新疆5个省(区、市)的7所高校。其中,‘985’大学4所,‘211’大学5所,一般本科院校10所,高职院校5所,民办高校1所,独立学院3所。每所高校根据毕业生学科和学历层次按一定比例发放500~1000份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5421份。”[43]可以说,在对全国高校毕业生情况的统计中,该项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岳昌君和周丽萍(2016)的研究中,每年高校毕业生中有相当的比例是“待就业”的状况,从2003年到2015年,这一比例在12.9%~35.8%间波动,多数年份都在20%以上,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时这一“待就业”比例高达35.8%;之后的比例也一直持续在20%以上,最近的2015年这次调查比例最低为12.9%;但是如果考虑到“不就业拟升学”“其他暂不就业”等情况,最近十多年来高校毕业生每年未按时就业[44]的大学生比例为20%以上,这是已经考虑了“已确定单位”“升学(国内)”“出国、出境”“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其他灵活就业”这6种落实工作单位之外的情况下,仍有20%以上高校毕业生尚未就业。(www.xing528.com)

与大学生失业相伴而生的是,出自农村家庭、普通社会底层家庭等的学生如果高考无法进入一所好大学(传统所谓的“985”“211”高校),那么大学就不再是改变学生个人命运的途径。当身处劣势的家庭背景,考分不高而进入一所普通高校,又无法在毕业后找到待遇不错的工作时,就会容易形成我们在《学校积极领导力》第六章乐观性中所说的“习得性无助”,也即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自身处境的认知归因方式。或者像本书第6章所提到的三种因果归因方式中的“非人格化”归因,就是认为事情的发生过程和结果都是个体主观意识无法左右的,主要是不可控制的外力使然。这种“非人格化”的归因方式很容易导致“习得性无助”的悲观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