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殊性分析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殊性分析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意识。心理困扰繁多,内在矛盾与冲突激荡,郁闷压抑成为一些大学生心理世界真实图景一是大学生个体观念体系的内在矛盾性,导致学生双重人格,甚至多重人格的出现,学生心理疾患明显增加,焦虑与困扰、郁闷与压抑成为大学生普遍心理特征。对目前的大学生活,有29.6%的学生认为心情压抑,“郁闷”成为当代大学生一句口头禅。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殊性分析

(二)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殊性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和角色,其群体行为虽带有青年人一般特点,但又具有特殊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所塑造的个性,有其自身特征,我们主要分析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1.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新特征

调查表明: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高校自身由扩招导致的结构性变化,学生思想状况已发生较大的变化,大学生政治态度鲜明,思想理念、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等与时代发展方向相吻合,总体上呈现出积极、进取、务实、开放的特点。但同时,由于受到社会变革、高等教育改革和学生个体性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思想上也存在诸多的矛盾、困惑,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情操等多元化特征十分显著。学生群体分化、观念意识多元、自我中心特点突出。具体说来,主要呈现以下六个方面新特征:

(1)平民意识成为一些大学生思想倾向主流,爱国意识尤为突出

这方面具体表现在:一是政治心态平民化,从幼稚茫然转向务实理性。回避政治生活,参与政治活动热情降低,认为这些没有什么意思、没价值。二是政治行为平民心态,趋于现实与功利,消极应付各种政治学习活动,不再凭自己单纯、质朴、高昂的政治热情实施极具感情色彩的政治行为。三是关注政治时事兴趣降低,看待政治问题多是从切身利益出发。四是政治理想平民意识,理想信念表现现实化,偏重于对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的追求,对政治理想关注的不多。对近两个月国家与国际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知之不多。相应的调查数据佐证了这一倾向:对于《邓小平理论第三卷》,有57.9%的学生表示没有读过。57.8%的青年学生不知晓“和而不同”的意思。

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意识。96.7%的学生表示如果国家遭到外来入侵将参军保卫祖国。

(2)作风务实,讲求实惠与实用成为一些大学生行为依据和行为准绳,急功近利倾向表现突出

一方面,在对理想的追求与选择中表现出明显的现实倾向,强调实际、实用和实惠,个人理想的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人生理想也正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相当一部分学生把经济收入作为择业的第一要素,专业是否对口,能否发挥特长和作用已降到次要。在用人单位座谈会上,用人单位都谈及一个现象:有的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就向单位要奖金、要住房、要待遇,但在工作中又不愿吃苦,不讲求奉献。这些都印证了实用与实惠观念成为一些大学生行为依据与行动准绳。

另一方面,由于成才标准多元化,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成才表现上急功近利。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片面强调知识实用性。在选择所学科目时,力主实用,着眼于个人的某些需要,如职业、前途、名誉、地位等,正如有的老师谈到:“当前,学生的学习上更热衷于技能型课程,希望学习的知识能马上见到效益……”

(3)价值观取向呈现多元,个体思想内在矛盾性突出,复杂易变

一些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的扬弃上显现非理性,崇尚拿来主义,以自身利益为参照点,时而崇尚实用主义,时而转向拜金主义,时而又大谈享乐主义,反映出对人生前途与命运的迷失,生活目标的模糊不清,个人价值观念上的彷徨与困惑,表现出多重与矛盾,激荡与冲突特征。

问卷数据显示:有61.1%的学生认为“目前最缺的是钱”,16.1%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打发时间,73%的学生希望在学校学习到对就业有帮助的知识,56.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是得过且过、懒散无聊或空虚乏味。

(4)主体意识增强,集体意识淡化,制度遵从性降低,宽容泛化,成为一些大学生价值尺度新标准

一是以自我为价值评价标准,一些大学生在观念上认同奉献,行为上则强调功利,一切以自我利益作为选择、评价的尺度,不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是小事,而涉及切身利益的事是大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再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是主张自主独立,强烈要求成为人们生活、社会关注的中心与焦点,但又存在诸多尺度选择困惑。一方面表现出对集体利益的维护,另一方面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又选择了个人利益优先。当被问及“集体劳动”时,有53.3%的学生选择“常找借口不做或只做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当被问及“别人说所在班级不好”时,有40%的学生表示对此无所谓,53.7%的学生不愿向别人谈及自己的系班级,反映出集体意识淡漠,集体归属感的缺失。

三是对制度的遵从性降低,宽以待己,严于律人,呈现宽容泛化新特征。比如对于同学违反校纪校规而老师又不知晓的情况下,仅有18.9%的学生表示应当向老师报告,81.1%的学生选择不报告。反映出学生对违纪事件的宽容与理解。

(5)知行脱节,双重或多重标准成为一些大学生行为表现新特征

一是主观意识到诚信对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往往表现出不诚信,以切身利益为参照点,只求对自身有利。道德认知标准与践行标准相背离。

二是道德判断执行双重标准。在社会道德与个人道德上,强调社会道德;在个体道德与群体道德中,强调个体道德,对群体不道德行为缺少批判。据调研数据显示,有51.4%的学生认为发生在校园中的考试作弊这种行为虽不道德,但可以理解。

(6)心理困扰繁多,内在矛盾与冲突激荡,郁闷压抑成为一些大学生心理世界真实图景

一是大学生个体观念体系的内在矛盾性,导致学生双重人格,甚至多重人格的出现,学生心理疾患明显增加,焦虑与困扰、郁闷与压抑成为大学生普遍心理特征。对目前的大学生活,有29.6%的学生认为心情压抑,“郁闷”成为当代大学生一句口头禅。如果遇到问题,情绪“很稳定”的学生只有9.48%,而情绪“容易波动”的学生多达38.17%。

二是心理保健知识缺乏,心理调控能力差,心理状况掩饰性突出,以至于老师经常产生“昨是而今非”的感觉。有3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如何处理挫折,要不就悲观失望。困惑、迷茫、依赖与渴求独立,封闭又想被人理解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世界的真实写照。

2.当代大学生思想新特征原因分析

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新特征与时代的发展是相吻合的,是这个变革时代发展特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必然反映。学校是社会有机体的构成部分,大学生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是整个社会思想道德状况的缩影,且受到社会生活环境和道德状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之所以呈现这些新特征,具体上讲,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不再是“象牙之塔”,被推上市场经济竞争的大舞台。高校扩招、付费上学、自主择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用人单位条件越来越苛刻等现实,是青年学生不再有“精英心态”。他们开始担忧生存的严酷现实,对自身的社会定位不得不趋于冷静与现实,在内心中树立把自己置身于普通社会一员的“平民意识”,于是注重实用与实惠成为青年学生一大特征,他们用实用的眼光来审视所接触的一些事物,来评判对自己是否有价值。(www.xing528.com)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学业成就上存在愈来愈多的压力,增加了紧张,适应困难、学习困扰的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反学校与厌学的态度,在学习上自暴自弃,成为思想问题的高危人群。与此伴生的是,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学生间素质差距快速扩大,思想意识、能力素质分层分化明显,这方面突出表现在随着由经济、地域、理想、信念、志趣、利益、学习等多元因素构成的非正式群体增多,且各类群体成员因时、因地和其他外在条件交叉、变异,导致学生思想意识“交叉感染”,观念价值复杂多样。

第二,社会转型期多样化趋势与发展,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多样化,纷至沓来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正在改变着大学生成长的思想氛围。

一是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市场经济具有利益性、主体性、竞争性等,这些特征又具有双重效应。利益作为内在驱动力,推动大学生不断创造、进取,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开拓进取精神、创造性,但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就会忽视贬低其他生活价值,使人的生活世界平面化,妨碍人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产生拜金主义。自主性肯定人的独立人格与意志自由,培养人的自主、自尊、民主精神,但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容易形成个人本位、自我膨胀。

二是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社会某些领域的道德底线溃口流出的污水已快速淌进象牙塔,大学生无法避免污染。大众传媒导向有失偏颇,尤其是网络文化中严重的负面影响、社会的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确实产生了很大的负性影响,社会信用危机明显影响大学生的诚信水平。价值的多元,制度的失范,是青年学生无所适从。由于社会变迁的速度太快,社会一些道德规范与制度来不及建立而处于失范状态,这些因素加剧了青年学生的不确定感与不信任感,归属感和遵从性降低,由此而引起孤独、焦虑、非人格化。

三是政府责任不到位,使高校思想教育“孤军奋战”,面临极大的困难。比如,由于对高校周边环境(治安环境、文化环境、商业环境)整治不力,校园周围的网吧、歌舞厅、录像厅、游戏厅、饮食店等比比皆是,透露出的文化与商业庸俗气息极大地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科学、健康、高雅的校园环境极不相称。

第三,学校教育纵向上延续性较差,横向上问题杂多,教育观念的陈旧与落后,方式的简单与粗俗,在这样一个还有待改革的教育体制下,使得学生成长过程相对不完整,发展不和谐。

部分教师育人观念僵化,用传统的、一元化的教育观念与标准看待、评价学生,应试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在育人职责上的缺位,带来师生在教育观上的冲突与矛盾。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重理论灌输,轻行为训练。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普遍重视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以说理为主,而忽略行为习惯养成,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的认知分离、脱节。二是重共性、单一教育,轻个性、层次性教育。制定统一的教育规划,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统一的教育,方法单一,至于如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多种方式、方法的教育抓得不够。三是重主观生硬说教,轻民主爱心引导。不少班主任或政工干部全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生活经验在教育学生,一些人采取“填、堵、注”和“管、卡、压”的办法,忽略了学生才是思想教育的主体,在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民主、爱心。

各级学校教育在育人任务完成上有很大差异,存在教育断层,学生在各种教育上的不足与缺陷集中在大学教育时期,使学生各种问题显性化、表面化。出现学历水平与思想道德觉悟不成正比的现象。比如学生的纪律教育应当在小学与初中时期就应养成,而现在的问题是,到了大学阶段仍然在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由于已过养成的关键期,所以大学时期的纪律教育显得相当苍白,收效甚微。另一方面,现在的中小学忽略了学生人格教育和品德教育,这部分欠账很难在一个较短的大学期间补上。因此,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从更深层次上讲,它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而是各个教育阶段共同联动的问题。如果某阶段教育任务没有完成好,那么,问题会全部集中到大学教育阶段,就容易出现“井喷”。

第四,社会转型带来家庭结构不断嬗变,家庭教育功能弱化与低效,带来子女社会性发展不良,直接影响到其思想观念的复杂,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环境对青年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与稳定,对其社会化行为模式的养成意义深远。但在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转型,家庭的稳定性逐渐降低,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上出现弱化与功能低效,使得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纷呈多样。

第五,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与人生观正在形成之中,他们在不断地思考、选择和探索。希望认识社会但又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现象不能正确认识与辩证思考,导致对改革开放缺乏信心,甚至表示出怀疑;他们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敢于标新立异,但由于缺乏社会实践,表现出认识上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他们崇尚独立,自主决定,但又渴望理解,表现出对父母、老师的依赖,自我高估与低估并存,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逃避现实。发展的异时性、挫折性、自我同一性问题的解决等这些成长中的问题,加剧了大学生思想的复杂多变。

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需要我们用与时俱进的态度来看待当前大学生思想中暴露的问题,呈现的新特征,用求真、务实、科学的观念改进我们的工作,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学生为本,强调人格本位,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让思想教育工作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实际,把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心坎上。

3.独生子女的人格状况

据统计,目前在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达到近80%;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又与以往大学生不同,有其新的人格特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课题组历时1年,调查了全国12大城市(北京、上海、沈阳、天津、武汉等)的3340多名独生子女在中学的表现,结果表明,他们有五大优点和四大缺陷。五大优点为:

(1)充满自信,乐观。不轻易在困难阻挠面前屈服,表现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2)自我提高需要较强,表现为渴望自身有较好的外貌、风度、气质以及较强的交际能力。

(3)兴趣爱好广泛,排在前几位的兴趣爱好依次为:数学、外语、体育科技、动植物保护、影视表演、演唱、计算机、新闻。

(4)珍惜友谊。不轻易放弃知心朋友,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协调。

(5)乐于助人,能体谅他人,把帮助他人作为自己快乐的价值取向。

专家对独生子女表现出的五大性格优点感到欣慰,然而对以下四大缺陷感到忧虑:

(1)成就需要低。许多独生子女虽然兴趣广泛,但只仅仅出于好奇心,往往是浅尝辄止,没有一定的目标和理想,很少渴望在某一方面达到一定高度。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未来生存和获取社会工作的希望过多地寄托在家人和社会关系方面,对自己将来能否有所成就和建树不以为然。

(2)学习动机扭曲。虽然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但在他们心中,学习不是为了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和报效社会,而是为了获得家长及师生们的好感,或者更为主要的是为了日后有一份稳定、舒适、经济收入高的工作。

(3)勤劳节俭差。调查显示有60%的独生子女从来不做或很少帮助做家务。同时独生子女在零食、文化用品、保健品及服装、电器方面的消费占到家庭消费的62.8%。有过度消费倾向,勤俭节约的意识淡化。

(4)攻击性强。大部分独生子女易滋生“只知人为我,不知我为人”的心态,在与同学交往中容易为生活小事与他人吵架,人际关系很不协调,甚至纠集社会上的人报复、滋事、闹事,这都是攻击性强的表现。

城市独生子女的人格状况已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入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在逐年上升,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大学领导、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大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