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艺术人类学对剧团外宣效果及称号荣誉获得影响

中国艺术人类学对剧团外宣效果及称号荣誉获得影响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是“天下第一团”称号的获得。与“天下第一团”相比,后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该称号蕴含了鼓励和奖励,是对宛梆及剧团积极的肯定。再次,关于剧团外宣时的冠名。这里的冠名主要是指,在剧团对外宣传或演出时,冠于“内乡县宛梆剧团”或“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之前的前缀语。

中国艺术人类学对剧团外宣效果及称号荣誉获得影响

这里的荣誉,除了上文中宛梆在各种会演、调演和比赛中获奖之外,还有两项在国家政府组织的活动中获得的荣誉在宛梆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首先,是“天下第一团”称号的获得。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戏曲事业普遍进入暗淡期,不少稀有剧种面临失传,宛梆同样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剧种的生存和发展也难以维持。文化部于1992年举办“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宛梆剧种以传统戏《打金枝》一剧获得多项大奖,周成顺获优秀表演奖,宛梆剧团被授予“天下第一团”称号。“天下第一团”并不是一个足以令人欢欣雀跃的称号,“第一团”也就是“唯一团”,是对一个剧种仅有“唯一”一个专业演出团体的生存窘况的委婉写照,表明了国家对于地方濒危剧种的关注,意识到了保护的紧迫性。但是,对于宛梆剧种和宛梆剧团而言,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下第一团”也被作为一个“显赫”的名头,被附加于剧团的各种宣传标语中,包括舞台上方的横幅。但是,从真实的生存状态而言,这一名头,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仍然常年奔波在乡村、城镇的各种民间礼俗场合,努力拼搏,他们没有在危机面前低头,而是变压力为动力,用行动来维护这一称号。[7]

其次,是国家级荣誉的获得。

“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是由文化部经过评定后授予的,其评选条件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注重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基层,面向群众,在艺术创作和演出、在普及和发展群众文化、在培养文艺人才……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来”。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几任团长的带领下,宛梆剧团不仅在有限的生存空间和经济力量的支撑下,致力剧团运作模式的改革和宛梆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宛梆剧种的特色,而且在繁荣地方文化生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因此于2002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5年又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www.xing528.com)

与“天下第一团”相比,后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该称号蕴含了鼓励和奖励,是对宛梆及剧团积极的肯定。相同之处在于,这些来自于国家层面的政治话语,促使剧团和演员对其国有剧团演员和宛梆剧种传承者等身份的认同,也从客观上加深了他们对于宛梆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意识。

再次,关于剧团外宣时的冠名。

这里的冠名主要是指,在剧团对外宣传或演出时,冠于“内乡县宛梆剧团”或“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之前的前缀语。笔者注意到,从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授予“天下第一团”开始,到入选“非遗”名录,再到获得的各项国家级荣誉,这些“国家在场”下的“话语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对该剧种艺术特色或该剧团艺术贡献的彰显。因此,这些“符号”及其意义也被剧团巧妙地“征用”。从笔者2005年田野所见至今,大致如下:“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天下第一团’内乡宛梆剧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天下第一团’内乡宛梆”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等。可见,虽然这种征用也是随着这些“冠名”取得时间的不同,发生着组合上的变化,但在不同的演出场合,这些“冠名”无不是“国家在场”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剧团国家认可的合法性地位的“无声的言说”,对剧团形象的树立,乃至演出市场的开拓,具有积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