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寺大鼓研究现状及中国艺术人类学建构

佛寺大鼓研究现状及中国艺术人类学建构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有《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和《中国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研究·云南卷》两部学术著作,均提到了佛寺大鼓的存在,但后述成果未在跨界层面展开学术讨论。如此,佛寺大鼓作为一件“乐器”的理由,就有必要纳入艺术人类学关注的视域,以实现我们对大鼓在同一族群、不同国度如何通过特定时间、地点、环境对信众心理产生特定隐喻的拓展性考察。

佛寺大鼓研究现状及中国艺术人类学建构

从现有成果来看,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民康先生,数十年致力于南传佛教音乐的研究,在众多的成果中,《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一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提及了佛寺大鼓在傣族音乐生活中的踪迹,其后发表的《云南与东南亚傣仂南传佛教文化圈寺院乐器的比较研究》(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等一批文章,对其相关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与研究,这对本项目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云南本土音乐学家吴学源和张兴荣先生分别在其主编的《云南民族乐器图录》和《云南民族器乐荟萃》两部专著中,以图录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了多幅傣寺大鼓的照片,对其形制特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但他们却未在跨界的层面开展考察。另有《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所编,新世界出版社1986年版)和《中国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研究·云南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页)两部学术著作,均提到了佛寺大鼓的存在,但后述成果未在跨界层面展开学术讨论。从这个立场来讲,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傣掸佛寺大鼓与傣掸族群音乐生活的关系提供了阐释的空间。特别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艺术事项成为跨界族群实现心灵沟通重要的媒介,这就要求,研究的方法必须强调将民族志的书写置于对跨界族群仪式中音声在传递文化信息、影响族群观念、激发情感、塑造行为等角度的“境外艺术民族志”的关注。如此,佛寺大鼓作为一件“乐器”的理由,就有必要纳入艺术人类学关注的视域,以实现我们对大鼓在同一族群、不同国度如何通过特定时间、地点、环境对信众心理产生特定隐喻的拓展性考察。(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