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洛狮子鼓:产生与发展

河洛狮子鼓: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洛狮子鼓产生的具体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在荥阳市蒋头村调查时,当地艺人说狮子鼓产生于明代。这一时期狮子鼓已遍布各地并成了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安定,人民当家做主,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狮子鼓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狮子鼓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不少鼓社又趋活跃。

河洛狮子鼓:产生与发展

河洛狮子鼓产生的具体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据民间传说,狮子鼓是李世民于虎牢关以少胜多大破夏王窦建德后,唐军兵士为庆贺大捷而作《秦王破阵乐》,后来该乐在当地流传并与舞狮子结合逐步形成了狮子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相狮舞”所在地巩义市小相村的艺人则说,狮子鼓“起于清初,其时村中‘霍乱’肆虐,死伤无数,求医无门,久病无方。当时民间尚迷信,认为‘霍乱’是由妖魅作祟引起的,而狮子又称为‘神兽’‘辟邪’‘天禄’,是守护人间的瑞兽,于是大家自发组织狮舞活动以驱病、逐恶。‘霍乱’过后,狮舞活动就保留下来”。[9]“起于清初”这种说法值得进一步考证。如前所述,中国舞狮的历史相当悠久。河洛地区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狮舞出现得也相当早。北魏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中就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的描写。我们在荥阳市蒋头村调查时,当地艺人说狮子鼓产生于明代。到底是产生于清代,还是产生于明代,抑或更早?这都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狮子鼓的历史已经相当悠久了。

明清时期是河洛狮子鼓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狮子鼓已遍布各地并成了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调查时很多老艺人都谈到,过去河洛地区的狮鼓社非常多。一般在春节祭祀时与其他民间艺术一同“出社”(演出)。其形式往往非常隆重,表演也极为讲究。狮子鼓出社的阵容通常是:放铳人在前面打场开道,掌班人(狮社首领)手持令旗居首,写有社火名称的门旗紧随其后,之后依次是:竖幅大旌旗,小家什社,龙、凤、虎、雀大花旗,帅字旗,黄罗伞,八面大鼓,镲、铙、圪垯锣,狮舞“回回”(斗狮人),几架狮子,以及呐喊助威人员等。[10]据说,过去巩义、荥阳、偃师一带的大鼓社多达400余家,可见当时狮子鼓是相当繁盛的。(www.xing528.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安定,人民当家做主,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狮子鼓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狮鼓社数量增多,演员也大量增加。“文革”开始后,在一片反对迷信声中,多数狮鼓社停止了活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狮子鼓的活动又逐渐恢复。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狮子鼓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不少鼓社又趋活跃。如巩义市小相村、荥阳市王村镇王村和蒋头村等的狮鼓队都相当活跃。但近年也有一些新情况出现。由于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曾恢复的鼓队在活动了一段时间后又趋于沉寂。如荥阳市高村乡高村的狮子鼓,曾极有特色,在当地很有影响。“文革”后鼓队恢复活动,一度曾相当活跃。但近年来由于演员外出打工等,组织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现已基本停止活动了。当前传承比较好的是巩义市小相村的狮鼓队。小相狮子鼓(小相狮舞)2007年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相狮舞技艺高超、动作惊险、观赏性强,曾获得“中原第一狮”“中华第一狮”等称号。在村委会原主任李金土的带领下,小相村已成立“巩义市金王狮鼓文化传播公司”。他们承接商业演出,举办狮子鼓培训班,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狮子鼓发展的新路子。[11]荥阳市也曾是狮子鼓比较发达的地区。荥阳市文化学者陈玮说:“荥阳过去是水乡。旱船、推小车、跑驴、高跷、狮子鼓、笑伞等文艺非常盛行。……狮子鼓的鼓谱与陕西‘秦王破阵乐’相似。本是打虎,因讳李世民,后来改为打狮子。”[12]荥阳市王村镇王村的狮子鼓在当地非常有名。该村的狮子鼓技艺高超、表演精彩,曾参加多种活动夺得大奖。1992年起该村狮子鼓先后六次受邀到郑州表演,曾荣获“河南省第一届艺术节优秀节目奖”“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特别贡献奖”“‘威震中州’盘鼓狮舞比赛一等奖”“河洛一绝”“郑州市2002年狮舞大赛一等奖”等多种荣誉称号。荥阳市王村镇蒋头村的狮子鼓是当前比较活跃的表演队。领队苌毛孩说,本村的狮子鼓明朝初期就有。清朝末期本村的狮子鼓表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现了多位技艺高超的艺人,如赵锡纯(高台)、金臭(耍大刀)、苌坡(上老杆儿)、李贺喜(地摊,春秋刀)等。本村狮鼓队表演的四排鼓、大炸鞭、双交(凤展翅)、上老杆儿、霸桥、拿顶、踩绳等都很叫好。[13]蒋头村的狮子鼓队曾参加过中国少林武术节、河南省首届艺术节、洛阳牡丹节、黄河大观开园仪式、中国中西部会议开幕式等活动,并多次获奖。2016年11月,蒋头村狮子鼓还应邀到河南师范大学开展进校园表演,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