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海果洛、玉树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

青海果洛、玉树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扎陵湖和鄂陵湖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县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曲麻莱县境内。长期生息在湖区的藏族人民,根据两湖的水色和形状,称扎陵湖为“错加朗”,意为白色的长湖;称鄂陵湖为“错鄂朗”,意为青蓝色的长湖。《水道提纲》中称扎陵湖为“查灵海”,陵湖为“鄂灵海”。扎陵湖和鄂陵湖的鱼类区系组成比较单纯,考察所见的鱼类仅有9种。

青海果洛、玉树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

扎陵湖和鄂陵湖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县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曲麻莱县境内。扎陵湖居西,鄂陵湖居东。长期生息在湖区的藏族人民,根据两湖的水色和形状,称扎陵湖为“错加朗”,意为白色的长湖;称鄂陵湖为“错鄂朗”,意为青蓝色的长湖。

在中国历史文献上,对这两个湖泊早有记载,《新唐书·吐谷浑传》曾叙及侯君集于唐贞观九年(635)“达柏海,望积石山,观览(黄)河源”。6年之后,即贞观十五年,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藏,藏王松赞干布“率兵至柏海亲迎”。这里所说的“柏海”即扎陵湖,因藏语柏、白同音。公元1761年,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齐召南所编撰的《水道提纲》里,明确指出扎陵湖的位置在鄂陵湖以西,并对两湖作了详尽的描述。《水道提纲》中称扎陵湖为“查灵海”,陵湖为“鄂灵海”。对前者的注释是:“泽周三百余里,东西长,南北狭,(黄)河亘其中而流,土人呼白为查,形长为灵,以其水色白也。”对后者的注释为:“鄂灵海在查灵海东五十余里,周三百余里,形如匏瓜,西南广而东北狭,蒙古以青为鄂,言水色青也。”可是由于齐召南不懂少数民族语言,误把藏语当作蒙语,致使注释中出现了错讹。然而,这一错讹在后人所编写的《清史稿》中作了纠正。在以后的200多年里,中国有关文献和地理图册,均是以此为准的。

1953年,在中国报刊所发表的有关黄河河源的考察报道和文章中,根据当时不够全面的调查资料,把历史上一直是“西扎东鄂”的命名予以颠倒,改为“西鄂东扎”,以致以讹传讹引起了混乱。直到1978年,青海省组织有关科学工作者到湖区进行了详细调查,并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经国家正式批准后,才恢复了“西扎东鄂”这一历史传统的名称。

转冷后的湖面

扎陵湖湖面海拔4294米,鄂陵湖湖面海拔略低,为4272米。湖区多年平均气温为-4℃(玛多气象站),是青海省高寒地区之一。冬季漫长而寒冷,10月至翌年4月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16.5℃,1978年1月2日曾测得-48.1℃的最低气温。夏季短而凉爽,最热的7月和8月份,月平均气温只有8℃左右,最高气温也只有22.9℃。这里的夏季太阳辐射强烈,白天近地面层的气温上升较快。由于空气的涡动,常出现风云多变的地方性天气过程,有时一天竟会出现四五次之多。夏季夜间常少云,地面散热快,气温剧烈下降常在0℃以下,形成霜冻,滩地潴水之坑洼,有时还会出现薄冰,因此,湖区几乎终年没有无霜期。

两湖于每年10月中旬出现岸冰,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全湖封冻,岸边最大冰厚可达1米左右。翌年3月以后,湖冰开始消融,5月初,湖冰消融殆尽,冰冻期达半年以上。两湖封冻期间,人可履冰而行,汽车亦能在近岸地区行驶。

湖区降水量约300毫米,而蒸发能力却在1300毫米上下,为降水量的4倍。

黄河自扎陵湖的南部流出,清澈的河水蜿蜒流淌在宽阔的谷地之中,经28千米的流程,从西南部分散流入鄂陵湖,再由该湖的北部流出。(www.xing528.com)

扎陵湖呈不对称的菱形,东西长35千米,南北宽21.6千米,面积526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9米,蓄水量达46.7亿立方米。湖的东北部较深,最大水深处13.1米。西部较浅,水深一般只有1米~2米,最浅处只有几十厘米。

鄂陵湖形如金钟,南北长32.3千米,东西宽31.6千米,面积610.7平方千米,平均深度17.6米,最大深度位于湖心偏北处,达30.7米。蓄水量为107.6亿立方米。

两湖的湖盆均为碟形洼地,除入湖河口外,岸坡都较陡,但湖底相当平坦。沿湖山梁和湖中岛屿,断层痕迹清晰可见,显示出湖盆是由断裂构造作用所产生的。由扁平状砾石所组成的天然堤,高出湖面5米~6米。天然堤在迎湖的一面较陡,背湖的一面坡度较缓,堤外则是一些小的洼地。这些洼地,有的仍蓄积着水而成为扎陵湖和鄂陵湖的子湖,只是因发展阶段的差异,有的是咸水,有的还是淡水,有的则干涸而成碱滩。显然,这些子湖是由于天然堤形成后,将原来的湖湾封堵而成的。由这些洼地再向外,还可见到高出湖面更高的天然堤和洼地。这种天然堤和洼地相间的地貌形态,记载了扎陵湖和鄂陵湖长期演变的历史,也是湖泊逐渐缩小的见证。

扎陵湖和鄂陵湖的鱼类区系组成比较单纯,考察所见的鱼类仅有9种。而构成两湖鱼类资源的只有极边咽齿鱼和花斑裸鲤两种,单个体重多在0.5千克左右,大者1千克~1.5千克。两湖因地处藏民游牧区,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千米不足1人,而藏民以往视鱼为神,素有不吃鱼的习惯,所以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两湖无渔业可言。1960~1962年,青海省有关部门曾在此建过季节性渔场,捕鱼2000余吨,后因渔货销售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保鲜不易,成本又高而停办。两湖的鱼类由于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不仅鱼群的密度大,且不惧人。近岸嬉游的鱼群,当人们接近时仍畅游不去,若投以石子,鱼群非但不惊散,反而会向石子落水之处聚集,所以网捕和垂钓极易。今后随着当地生产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两湖原始的鱼类无疑将会得到开发。但是,两湖地处高寒环境,极边咽齿鱼和花斑裸鲤的生长速度是相当缓慢的,每增长0.5千克约需10年时间,且性成熟迟缓,繁殖力低,在开发时对于捕捞的强度和网目的大小应作适当控制,以利其生长繁殖和鱼产的相对稳定。

在两湖的岛屿上,均有鱼鸥、棕头鸥、鸬鹚、赤麻鸭等栖息。尤其是扎陵湖北部和鄂陵湖南部的两个无名小岛上,栖息的候鸟最多,这两个岛屿过去从无人攀登,目前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候鸟生态的理想之地。

盐湖— — 是盐的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