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祠堂的公共效用-陈氏家族的精神维系纽带与道德品行

祠堂的公共效用-陈氏家族的精神维系纽带与道德品行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立于朝廷,为一代忠良,不仅成为族中骄傲,更获得先灵保佑,这是家族祠堂的精神效用。因此,对亲情的重视与族人的互相关爱成为陈氏家族的重要精神维系纽带。(三)祠堂是张扬道德的有效平台陈氏族人将族中德醇品高者与高中金榜者、为官一方者、长寿老人一道列入族谱,以此褒扬他们的道德品行,清晰折射出即使位卑业贱,只要和睦乡里,为善积德,都可与豪门大族者一并名留青史。他们的决议在祠堂公布后,成为族中法令。

祠堂的公共效用-陈氏家族的精神维系纽带与道德品行

(一)祠堂为最高权力机构

▲图2-12 祠堂成为家族的最高权力空间 李健明 摄

作为家族成员共同出资搭建的公共平台,更因族长的国家授权而获得乡人一致的信赖与推崇,祠堂成为族人公认最公正的道德审判平台与最高的家族权力机构。其威严的牌匾背后,融合着先祖灵魂神力、朝廷法律威力、家族审判权力、族中道德压力、自我深刻反思等多重功用。

因此,人们在中堂跪拜先祖、在寝堂独对先人时,内心升腾起的不仅有对列祖列宗的崇敬,更有对朝廷法律与家族规则的敬畏。而祠堂作为朝廷政令发布,家族规范公布与各种措施推行的巨大空间,逐渐成为朝廷管理乡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信仰的有益补充与得力辅助的建筑实体。

正是朝廷给予宗族主持者清晰的司法权,族长通过祠堂这一神圣空间去完成先祖祭祀、家族引导、子弟指引、家法整治、驱逐忤逆、处罚邪恶等重大事宜,更因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自然构成一个庞大繁复却无处不在的法律网络,成为稳定乡村基层秩序的有效平台。

祠堂作为法律与族中例规实施与推广的始发地,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与符号意义。族中首领通过以祠堂为核心的人力资源聚合与调整,有效舒缓县衙门因人手不足而头绪难缕的困境,不断降低因处理乡间纷繁复杂事务所造成的管理成本,成为基层管理机构的得力助手,而乡间的伦理纲常也通过祠堂的整合与推动有效地强化着宗族的团结,更不断推动宗族力量的壮大。

因此,族中首领在重要的节令,通过祠堂这个神圣空间,将祖训、族规、家法等条款在融合三纲五常与忠孝悌信后,清晰提出敬宗崇祖、和睦夫妇、亲兄友弟、戒淫去懒、勤俭节约、慈怀善德、远离邪恶等细致条款,在乡间得到最有效的细化与落实。

(二)陈氏祖训解读

沙滘陈氏家族的祖训如下: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祥;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商;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访。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则礼法,乖舛伦堂。贻羞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恨者,分类相戕;不念同气,偏论导乡。

手足干戈,我心忧伤;原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www.xing528.com)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从祖训中,我们可知陈氏族人对自身正宗源流的强调,以确认族人血统的纯粹高贵与功业卓越的光辉历史。对子孙后辈,读书、农商、工贾,三个谋生求道途径的推崇虽有主次,但取之有道无疑是陈氏族人为人处世的标准。于此,也可见出农商经济环境下人们切实而直观的价值目标。

▲图2-13 壁画是家族文化概念保存和传承的特殊载体 李健明 摄

同时,勤俭节约、融睦亲友、礼义廉耻,构成他们的精神经纬。特别是立于朝廷,为一代忠良,不仅成为族中骄傲,更获得先灵保佑,这是家族祠堂的精神效用。

祖训中大幅篇章论及违背祖孙,作奸犯科,手足相残,败坏风气,令先祖忧戚无措,可见当时社会风气的日颓与族中长老的深切忧虑。因此,对亲情的重视与族人的互相关爱成为陈氏家族的重要精神维系纽带。这是在面对外间各种思潮的冲击时,内心不再宁静的人们唯一能抱团抗御的精神力量。

祖训中反复强调神明对人们的福佑与惩罚,形成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在不断勉励与规范着族中子孙遵守道德的指引,继续向前。

祖训的核心词为义、道、勤、俭、忠、良、善。义与道为天下人追求的道德标准;忠与良为报效国家朝廷的基本准则;善是对待万物的最佳方式;勤、俭为平时生活劳作的要求。

族人若能满足这些要求,则上可造福社会,保家卫国,青史留名;下可自我完善,持家结友,为一代完人。由此足见族中长辈对自身与后辈的厚望。

(三)祠堂是张扬道德的有效平台

陈氏族人将族中德醇品高者与高中金榜者、为官一方者、长寿老人一道列入族谱,以此褒扬他们的道德品行,清晰折射出即使位卑业贱,只要和睦乡里,为善积德,都可与豪门大族者一并名留青史。这一道德指引与价值取向,屡屡在春秋大祭中高调宣扬,隐隐延续着儒家对“仁”的追求与推崇。

如族谱记载,新大屋的主人本为日体公,但他病久体衰,需卖地调养。衡斋公平时织丝为业,“成绒一匹,得值十余两”。某天,日体公前来卖地,售价十二两,衡斋公深怜其病,不忍讨价还价,于是照价买入,更暗中增加一两以作襄助,日体公大为感动,告诉衡斋公,此地东北角有地数尺本属契约中地段,可在此设立机器,经营缫丝,下有清晰界石作证,衡斋公觉得无需计较区区小事,从未使用,后族人得知,无不称颂其德。族谱入录此事,令其德行得以流传。

陈源体,与兄弟同在敦和里从事丝织制造,后兄长去世,他与侄子继续旧业。子侄成家立业后,陈源体就在坊中开设“大益杂货店”,父子同力,苦心经营。后关闭货店,闲居家中,诸子共养,衣食无忧。陈源体热心乡事,急人所难,奋不顾身,深得推崇。后来,他得见祖祠颓残日废,于是与儿子倡建重修。

这些本是点滴琐屑的乡间小事,族人却郑重其事地载入族谱,成为人们效仿与超越的道德模范,也令整个家族朝着高义崇德的方向挺进。

此外,祠堂作为执行朝廷法令的族中最高机关,族中德高望重者在经过族议后对作奸犯科者处以当众训斥或鞭笞等惩罚,尤其是会杖制度,受罚者在亲人、族人,更在历代先祖神灵前承受鞭笞,这对个人、家庭、家族都是沉重打击,但正是这些严厉的惩治措施,对心怀邪念者起到无处不在的震慑作用。

平时,族中长老常在祠堂内相聚议事,从防洪建堤、疏浚河道、建筑厂房、买卖土地、族人受欺到两族纷争、男孩过继、家庭矛盾,无不事必亲躬,分丝拂缕。他们的决议在祠堂公布后,成为族中法令。人们在执行与推进中,实则在先祖神灵、朝廷法令、族中长老、宗族亲人、家庭成员五个层次的道德审视中落实与完成,而从朝廷、衙门、大宗祠、家庙再到家中先祖一气呵成那无远弗届,融合神权、政权、族权、父权、夫权合力的约束与推动,构成深具促进效果与监督作用的家族文化与实用途径,族人更在这个封闭且严密的长效法律与道德系统中,通过对模范人物的追随与超越,不断完善这个独具家族特色又充满普遍意义的文化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