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的故事:资政大夫祠祠堂群与徐氏家族

广州的故事:资政大夫祠祠堂群与徐氏家族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政大夫祠始建者徐方正,由花县三华村农户晋身官宦人家,其奋斗史实在令人感叹。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经数年建设落成后,成为徐氏家族培养人才的书院,也作为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祠堂。资政大夫祠扩建后,成为当时庞大的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和装饰文化为一体的建筑群。

广州的故事:资政大夫祠祠堂群与徐氏家族

徐启文

资政大夫祠

广州花都区的资政大夫祠建筑群,集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亨之徐公祠、国碧公祠以及旁系的山水古庙于一体,为广州地区最大的带圣旨牌坊的祠堂建筑群。它位于花都区新华镇三华村的西面,紧靠广清高速公路。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比广州著名的陈家祠还要早25年。资政大夫祠本是徐姓祠堂,为什么不叫“徐氏大宗祠”,而却称“资政大夫祠”?

每一座祠堂,都记录着一个姓氏或一个家族的兴衰史,都有属于自己奋斗的故事,是历史的“活化石”。那么,辉煌的资政大夫祠背后,又有怎样的蕴藏?

徐氏第二十八世祖徐泽江,是从珠矶巷南迁珠江三角洲的徐氏始祖。徐泽江育有四子:一子宗理,落籍南海;二子宗善,落籍三水;三子宗远,落籍花县;四子宗侯,落籍清远。宗远迁居花县三华村,其后裔多为农户,繁衍迁至花县五华、大华、新华、大塘边、公益、东边、大陵、小东布、赤坭河塘、锦山,广州郊区北村等地。

资政大夫祠始建者徐方正,由花县三华村农户晋身官宦人家,其奋斗史实在令人感叹。

清嘉庆末年,三华村一徐姓农家,一个婴孩呱呱坠地,他就是徐方正。徐方正天资聪颖,几岁就能写诗作文。虽然家贫,但徐家仍省吃俭用,请老师为徐方正及其堂弟徐表正授课。兄弟二人平日一边务农,一边发奋读书;不过,他们首次科举考试却因经验不足而落第。徐氏兄弟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清道光十八年(1838),朝廷举行三年大试,徐方正与徐表正在族人帮助下,赴京赶考。这次,徐方正终于吐气扬眉,考中进士,踏入仕途,改变了家族的命运。由于为官清廉,刚明果断,徐方正深受皇帝信任,被封为兵部郎中,负责治理军队。徐表正也获封兵部主事。入仕多年,兄弟俩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政绩显赫。(www.xing528.com)

清同治二年(1863)秋,徐方正接到圣旨,朝廷赐封他的祖父徐德魁和父亲徐时显为“资政大夫”,以表彰他们教育出国之栋梁;徐表正之父亦被封为“奉直大夫”。兄弟二人依传统要建祠堂纪念,当即返乡,择风水宝地,徐方正筹建资政大夫祠,徐表正筹建南山书院,以谢圣恩。

“乡中建祠,一木一石,俱极选采,其始建者务求壮丽,以尽孝敬,而肃观瞻。”徐氏建祠者为了彰显家族声威和财富实力,牌坊通体采用花岗岩条石砌成;祠堂红砖碧瓦、瓦脊灰塑博古,还雕琢各式花、鸟、虫、鱼以及人物等镶嵌墙壁之上;殿内雕梁画栋,精美的花纹图案和手法夸张的彩画,记载着古时的故事;工艺精细的石雕木雕、陶雕,活灵活现,细致玲珑……

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经数年建设落成后,成为徐氏家族培养人才的书院,也作为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祠堂。及后,为赞先哲盛德,徐氏后人将资政大夫祠扩建,续建了亨之徐公祠。亨之徐公祠和国碧公祠是徐姓的祠堂;南山书院则是徐时亮的生祠。资政大夫祠扩建后,成为当时庞大的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和装饰文化为一体的建筑群。

资政大夫祠祠堂群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以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美、保存之好,在广州乃至广东全省都是极为罕有的,是岭南民间艺术建筑的典型,弥足珍贵的建筑标本和艺术瑰宝。

资政大夫祠的人物雕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