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故事:陈徐通巷重命名为断臂巷

广州故事:陈徐通巷重命名为断臂巷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来,昔日的陈徐通巷连着陈氏、徐氏两个大祠堂,如今的陈徐通巷已成“掘头巷”,北面已通不到中山七路陈家祠那边了。广州市于1929年开建龙津中路后,坐落于龙津中路的泽江徐公祠与坐落于中山七路的陈家祠,便有了一条巷子,经陈、徐两房族群商议,约定俗成称为“陈徐通巷”,后来经市政部门正式定名为“陈徐通巷”。因历史沧桑,毁了徐家祠,使“陈徐通巷”缺了一条臂膀,成了“断臂巷”。

广州故事:陈徐通巷重命名为断臂巷

徐启文

龙津中路

龙津中路北面,有一条“陈徐通巷”,用陈、徐两大姓作巷的名字,究竟有什么含意?原来,昔日的陈徐通巷连着陈氏、徐氏两个大祠堂,如今的陈徐通巷已成“掘头巷”,北面已通不到中山七路陈家祠那边了。

昔日陈徐通巷北边的一头,是大名鼎鼎的陈氏书院——陈家祠,当今无人不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天观光的人络绎不绝。

老广州说,昔日陈徐通巷南边这一头也有一间徐氏古祠,名曰“泽江徐公祠”。但现在从龙津中路这一头走进陈徐通巷,巷子不深,只有二三百米长,却看不见这座祠堂了。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是乡土文化的根,是氏族的象征和中心。俗语云:“顺德祠堂南海庙。”明、清两代,是祠堂大发展时期。明代规定“许民间皆及联宗立庙”,于是各大姓望族纷纷建祠堂。广州与珠三角经济发展较快,文化昌盛,兴建宗族祠多。《广东新语》曰:“每千人之族,祠数十所,小姓单家,族人不满百者,亦有祠数所。”因此,祠堂是每个城区、村落必有的建筑。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或因自然,或因人为特别是20世纪50至70年代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不少祠堂已经损毁。因此,那些幸存下来的古老祠堂显得弥足珍贵,它承载着历史的积淀,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人文价值。

陈家祠筹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二十年(1894)落成,为广东72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祖祠和书院。其功能主要是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作为捐资的回报,这些陈氏宗族可以将其祖先牌位放到陈氏书院的神龛内供奉。(www.xing528.com)

而泽江徐公祠的建造,却历经沧桑。据有关志书和族谱记载:徐泽江是从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的徐氏始祖,至清嘉庆八年(1804)三月,徐泽江公裔长三房,感泽江公大恩厚德雄才,商议合群庙(祠)而祭于一庙(祠),得知分属龙津房德祥有祖祠将塌,被他人欲占,遂集资签助,重修扩增二廊,嘉庆九年三月告竣。光绪四年(1878)又被雷雨袭毁,光绪八年再由各房集资重建,次年告竣,将泽江公下四大房子孙、村名、丁口若干入载,使“母得妾育者认同焉”。这就是位于龙津中路的“泽江徐公祠”的历史。

广州市于1929年开建龙津中路后,坐落于龙津中路的泽江徐公祠与坐落于中山七路的陈家祠,便有了一条巷子,经陈、徐两房族群商议,约定俗成称为“陈徐通巷”,后来经市政部门正式定名为“陈徐通巷”。

据有关志书和族谱记载以及今已百岁高龄的老诗人梁俨然先生20年前忆述:“广州1929年开建了龙津中路后,20世纪30年代徐氏后人利用泽江徐公祠办起了私立泽江小学。在50年代的公私合营大潮中,私立泽江小学于1955年改为连元街小学(公立);1957年连元街小学改为龙津中路一小。1958年‘大跃进’、公社化时,泽江徐公祠被拆毁。大批红墙绿瓦、花岗岩条石、大柱雕梁和许多工艺精细、十分珍贵的木雕石雕砖雕、陶雕、彩画、花卉纹样,已不知去向了。”龙津中路老字号“一葫春”凉茶店店主亦忆述:“梁俨然老先生回忆无误。”

有人评曰:陈家祠和徐家祠,是陈徐通巷的两条臂膀。因历史沧桑,毁了徐家祠,使“陈徐通巷”缺了一条臂膀,成了“断臂巷”。不然,羊城新八景岂止是“古祠流芳”?而应该是“双祠流芳”了。

熟知徐公祠历史的梁俨然老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