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石巷、天后宫与古海遗踪

广州石巷、天后宫与古海遗踪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湛汝松石巷门“新塘海蚀洞,是我国沿海地区不可多得的古海遗址。它的规模之大,超过了广州石榴岗七星岗古海遗址。”新修的天后宫已不再倚岩,而是建在海蚀洞的外边。石巷一带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的小山丘就是南海的岸边。天后,原为天妃。石巷有了天后宫以后,天妃庙也就成为了细庙。天后宫建成后,到石巷烧香进烛、祈求天后娘娘保佑护荫者络绎不绝。天后宫毁了可以重建,但大自然形成的古海岸毁了却永远不会再生。

广州石巷、天后宫与古海遗踪

湛汝松

石巷门

“新塘海蚀洞,是我国沿海地区不可多得的古海遗址。它的规模之大,超过了广州石榴岗七星岗古海遗址。”(李健生、王一洲:《海蚀洞里话沧桑》,载《羊城晚报》1991年4月12日)

新塘海蚀洞在增城区新塘镇群星村靠白江村边界处。这里因自古有长长的海蚀洞而被当地人称之为石巷。清末《增城县志》记载:“石巷,在邑治西南八十里甘泉都沙贝村外,巨石夹成一巷,有岩可坐数十人。岩中祀天后神。岁时伏腊,居民报赛往往游歌于此。其侧有寺曰倚岩。”

当年居民报赛游歌的地方成了求神拜佛、祈福许愿的场所。那里除了天后宫外,还增建了社稷庙、关帝庙和佛教大雄宝殿。新修的天后宫已不再倚岩,而是建在海蚀洞的外边。如今,石巷的洞口横跨着一条新修的大道。

石巷洞口筑了个小门楼,门楼上面有“石巷”两个大字,原来2.5米宽、20米长的石巷比过去短了,巷底比过去平滑,顶部的裂缝比以前宽了很多,往日石巷中“一线天”的奇观再也不能重现,只有两壁依旧用它灰暗赤褐的颜色和凹凸不平的状态记录着历史的沧桑。

两千多年以前,今日的东江三角洲平原还是一个广阔的海湾。石巷一带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的小山丘就是南海的岸边。这些山丘无时无刻不受海浪的拍打和水流的冲击。日积月累,年深岁久,海水顺着岩层的走向,冲刷出一条长长的海蚀洞,这就是石巷了。随着后来陆地的不断上升,海水就逐渐地退去,古海湾便成了凹凸不平的滩涂。然而,源于江西省寻邬县大山里奔腾西去的东江水,却要流经这滩涂注入南海,所以海蚀洞依旧要面对江水的冲击,只不过是它已经从海岸变成河岸罢了。(www.xing528.com)

滚滚而来的东江水从崇山峻岭里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在江海交汇处的内海湾里沉积下来,与海水退下去留下来的大量贝壳混和在一起。年复一年,内海湾变成了一片肥美的土地,“沙贝”村也逐渐形成了。

深深烙上沧海桑田印记的沙贝是新塘的古名。沙,积集了东江水带来的崇山峻岭之灵气;贝,融汇了茫茫大海广博深邃之精华。原来居住在丘陵台地的先人,慢慢地往沙贝堆积成的平原里移居,倚着长流不息的母亲河——东江,过着亦渔亦农的生活。

沙贝人在河里打鱼,在江里捞蚬,但却屡屡遭受狂风暴雨的威胁。船艇行江走海,遇上台风,一家人乃至一村人都要提心吊胆。于是,人们就在古海岸的遗址里,依着石巷建了一座寺庙,把民间传说的护海女神——天后请到寺庙里,以祈得天后娘娘的庇荫,趋吉避凶保平安。

天后,原为天妃。当沙贝还是一个大河湾,先人还居住在丘陵台地的时候,距今东江岸边一千多米的小村场就有一座天妃庙。石巷有了天后宫以后,天妃庙也就成为了细庙。原来天妃命名的地方也被人们俗称为“细庙”了。无法考证石巷倚岩天后宫初建的准确年代,但原来的天妃是被清代康熙皇帝加封为天后的,所以兴建倚岩寺也一定是清代康熙年间以后的事。天后宫建成后,到石巷烧香进烛、祈求天后娘娘保佑护荫者络绎不绝。

小小的倚岩寺,在岁月的痕迹里记录着新塘人不同时代里的不同梦想。承载着倚岩寺的石巷见证着大自然沧海桑田的变化。今天,全国沿海最大的海蚀洞——石巷已远离大海60多公里,离东江也有100多米了。在长长的时光甬道里,古海遗址留下的石巷离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石巷本身的长度却越来越短,露天的石缝也越来越宽。天后宫毁了可以重建,但大自然形成的古海岸毁了却永远不会再生。因此,很多有识之士都撰文疾呼:新塘古海遗踪急盼守护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