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陆巷古村:传承历史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发展路径

陆巷古村:传承历史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发展路径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陆巷古村作为江南地区古建筑群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在乡村历史文化传播、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为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陆巷虽在经济发展上为古村落引入了旅游业,但并没有因此沦为商业化村落。陆巷村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及内外协调发展的村落空间格局,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路径提供了经验并指明了方向。

陆巷古村:传承历史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发展路径

陆巷古村作为江南地区建筑群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在乡村历史文化传播、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为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纵观陆巷村近现代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其村镇建设、经济发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其延承至今的宝贵独特的村落历史文化与质朴淳厚的人文地域风情,这不仅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更受益于其由古至今科学、合理的村落保护规划和经济发展策略。

首先,名门望族的贡献为陆巷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陆巷原本就主要由当地王氏家族兴建而起,村内的古宅、牌楼、祠堂等也均由这些名门望族修建,人口繁衍甚至是人才培养都依附于叶、王、吴、黄等几大家族。其中近代莫厘王氏有大商人王惟贞、文渊阁大学士王鏊、光禄寺卿王禹声、翰林院学士王世琛等诸多名人。叶氏有叶参、叶梦得、叶祚等进士。王氏现代有王季绪、王守竞、王守武、王守觉等教授、院士。“宰相状元故里,教授院士摇篮”是陆巷名人辈出的真实写照,古有王氏兴办私塾供村中子弟读书,今有叶氏捐资创办小学供适龄儿童学习。可见,古今陆巷人在对待教育的问题上,崇文重教,始终步履不停。陆巷人于近现代修建的翁氏义庄、徐氏义庄、王氏云津堂义庄、叶氏务本义庄等,也展现了陆巷扶贫济弱、赡养孤寡的淳朴人情,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村落整体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次,政府的指导决策使陆巷村走上了双赢之路。陆巷古村在党和政府的决策指引下,走上了传统村落保护与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一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家农科委在陆巷建立了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推动了陆巷的果树种植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花果产量和质量;江苏省委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于1984年在陆巷成立了湖羊养殖保护区,在加强湖羊保护的同时,提高了湖羊的饲养质量,进一步优化了湖羊养殖业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政府的指导下,陆巷村进行了环太湖大道的建设,使得原本交通闭塞的陆巷拥有了环山公路,而后修建或加宽的村内道路、桥梁,有力地促进了陆巷与外界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陆巷的经济发展脉络,使陆巷从一个较为单一的依靠农渔业发展的封闭古村转变为旅游业、商业、农林渔业等多重经济综合发展的现代村落。苏州园林设计院、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于2005年、2010年制订了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这为陆巷古村落长远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对陆巷村而言,两次分层次分区域进行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方案,既保留了村落主建筑区域的原始风貌,开发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又使得陆巷村的长远发展,特别是旅游业方面,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又能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村民的生活能够依靠而不依附于村落,有效地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最后,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为陆巷发展注入了恒久动力。陆巷虽在经济发展上为古村落引入了旅游业,但并没有因此沦为商业化村落。究其原因,大略有二。其一,陆巷保留了较好的原生态生活环境,核心保护区与外围区域有比较明显的分割措施,因而现代化的开发与建设并没有打乱陆巷古村落原本慢而悠闲的生活节奏。其二,受原生态环境保护等思想的影响,陆巷的传统民俗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且各项民俗活动只在固定的时令、节日开展,并没有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而即时表演,有力地保证了当地民俗风情的纯正性与真实性。(www.xing528.com)

当然,陆巷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事业是任重而道远的,尤其是在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部分村民文物保护意识淡薄、传统村落保护经费缺乏、古建筑保护的防线常常被逾越等。这些都是今后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当前,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不断地受到社会、政府和公众的重视。陆巷村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及内外协调发展的村落空间格局,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路径提供了经验并指明了方向。

[1]王春程.古村落空间的生产与消费研究[D],20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