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混凝试验的实验结果及影响因素

混凝试验的实验结果及影响因素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实验结果记录表4-1原始数据及三种混凝剂浊度测定记录表表4-2某一种混凝剂投加量的最佳选择表4-3pH最佳值的选择思考题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简述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

混凝试验的实验结果及影响因素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

(3)了解影响混凝条件的相关因素。

二、实验原理

混凝阶段所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水中悬浮物和胶体杂质。混凝过程的效能对后续处理,如沉淀、过滤影响很大,所以,它是水处理工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知道,天然水中存在着大量悬浮物,悬浮物的形态各不相同,大颗粒悬浮物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沉降;而胶体颗粒,是使水产生浑浊的一个重要原因,靠自然沉降是不能除去的,因为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黏土颗粒,胶粒间存在的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使胶粒具有分散稳定性。三者中以静电斥力影响最大,向水中投加的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能加速胶体的凝结和沉降。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电位转变为不稳定因素,也有利于胶粒的吸附凝聚。水化膜中的水分子与胶粒有固定联系,具有弹性较高的黏度,把这些水分子排挤出去需要克服特殊的阻力,正是这种阻力阻碍胶粒直接接触。有些水化膜的存在决定于双电层状态,若投加混凝剂降低ξ电位,有可能使水化作用减弱,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之间起了吸附架桥作用,即使ξ电位没有降低或降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胶粒,也能形成絮凝体。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脱稳。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直径较大且较密的矾花容易下沉。投加混凝剂直至形成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混凝过程最关键的是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因混凝剂的种类较多,主要有有机混凝剂、无机混凝剂、人工合成混凝剂(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天然高分子混凝剂(淀粉、树胶、动物胶)等,所以,混凝条件需根据混凝剂确定。此外,要确定某种混凝剂的投加量,还需考虑pH等因素的影响,如pH过低(小于4)则所投的混凝剂的水解受到限制,其主要产物中没有足够的羟基进行桥联作用,也就不容易生成高分子物质,絮凝作用较差;如果pH过高(大于9时),又会溶解生成带负电荷的络合离子而不能很好地发挥混凝效能。

三、实验装置及仪器

(1)六联搅拌器(1台),如图4-1所示。

图4-1 六联搅拌器

(2)光电浊度仪(1台)。

(3)酸度计(1台)。

(4)烧杯(1 000mL,500mL,200mL各6个)。

(5)烧杯(500mL,3个)。

(6)移液管(1mL,2mL,5mL,10mL各4支)。

(7)注射针筒(50mL,2支)。

(8)温度计(1支)。

四、实验试剂

(1)硫酸铝溶液Al2(SO43·18H2O(10g/L)。

(2)三氯化铁溶液FeCl3·6H2O(10g/L)。

(3)盐酸HCl(质量分数10%)。

(4)氢氧化钠NaOH(质量分数10%)。

(5)聚丙烯酰胺(1mg/L)。

五、实验步骤

1.混凝剂的确定

在硫酸铝、三氯化铁、聚丙烯酰胺三种混凝剂中,确定一种混凝效果最佳的混凝剂。

(1)确定原水特征,即测定原水的浊度、温度、pH,记录在表4-1中。(www.xing528.com)

(2)用3支500mL的烧杯,分别取200mL原水,将装有水样的烧杯置于六联搅拌器上。

(3)分别向3支烧杯中加入FeCl3、Al2(SO43、聚丙烯酰胺,每次加1.0mL,同时进行搅拌(中速150r/min,5min)。直到其中一个试样出现矾花,记录下这时每个试样中混凝剂的投加量,并记录在表4-1中。

(4)停止搅拌,静止10min。

(5)用50mL注射针筒抽取上清液,共抽3次,用浊度仪测出三个水样的浊度,记录在表4-1中。

(6)根据测得的浊度确定出最佳混凝剂。

2.确定混凝剂的最佳投量

(1)用6个1 000mL烧杯,分别取800mL原水,将装有水样的烧杯置于混凝搅拌仪上。

(2)采用实验1中选定的最佳混凝剂,利用均分法确定此组实验的6个水样的混凝剂投加量,按25%~100%的剂量分别加入到800mL原水样中,记录在表4-2中。

(3)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约300r/min,0.5min,中速搅拌约150r/min,5min,慢速搅拌约70r/min,10min。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矾花”的形成过程。

(4)停止搅拌,静止沉淀10min,然后用50mL注射针筒分别抽出6个烧杯中的上清液,共抽3次,同时用浊度仪测定水的剩余浊度,记录在表4-2中。

3.最佳pH的影响

(1)用6只1 000mL的烧杯,分别取800mL原水,将装有水样的烧杯置于混凝仪上。

(2)调整原水pH,用移液管依次向1#,2#,3#装有原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2.5mL,1.5mL,1.0mL 2Cl,再向4#,5#,6#装有原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0.2mL,0.7mL,1.2mL 2aOH。

(3)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300r/min,0.5min,随后停机,从每只烧杯中取50mL水样,依次用pH仪测定各水样的pH,记录在表4-3中。

(4)用移液管依次向装有原水烧杯中加入相同剂量的混凝剂,投加剂量按照最佳投药量实验中得出的最佳投加量确定。

(5)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300r/min,0.5min,中速搅拌150r/min,10min,慢速搅拌70r/min,10min,停机。

(6)静置10min,用50mL注射针筒抽出烧杯中的上清液(共抽3次,约150mL)放入200mL烧杯中,同时用浊度仪测定剩余水的浊度,每个水样测3次,记录在表4-3中。

六、实验结果记录

表4-1 原始数据及三种混凝剂浊度测定记录表

表4-2 某一种混凝剂投加量的最佳选择

表4-3 pH最佳值的选择

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简述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

(2)为什么投加最大药量时,混凝效果不一定好?

(3)实验结果与水处理实际设备比较有哪些差别?如何改进?

(4)pH对剩余浊度有什么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